武汉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元杂剧“意境”心解 姓名:高毫林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艺术学·戏剧戏曲学 指导教师:郑传寅 20040501 内容提要 王国维论元杂剧之“文章”时说:“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王国维 的戏曲“意境”理论拓展了诗词的“意境”理论,具有全新的内容本文旨在从王 国维的意境理论入手探讨元杂剧的意境之美意境”在戏曲中呈现为“睛”、“景”、 “事”的水乳交融本文着重从抒情、写景、述事三个方面探讨元杂剧的意境营造 与呈现:在抒情方面,具有抒情真实与真切的特点;在写景方面,具有“一切景语 皆为情语”、情景交融,把景物角色化的特点;在述事方面,采用贴近社会人生的 平民视角和“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叙事模式;在人物刻画方面注重传神写 意情、景、事三者的交融使元杂剧呈现出以真实自然为内核的意境之美以“意 境”论元杂剧对于建立文艺批评民族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元杂剧意境民族话语体系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W a n gG u o w e ih a ds t u d i e dt h ew o r k so fY u a n O p e r a , h es a i d :“I naw o r d ,i t h a s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H i st h e o r y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h a dw i d e n e dt h ea r e ao f c u s t o m st h e o r y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h a dn e w m e a n i n g .M ya r t i c l ew i l ll o o kt h o u g h m a n yq u e s t i o n so fY u a nO p e r a ’S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t h o u g hW a n gG u o w e i ’St h e o r y .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i nC h i n e s eo p e r ai sab e a u t i f u lw o r l d ,w h i c hi sa m i x t u r eo f f e e l i n g s a n ds c e n e sa n ds t o r i e s .M ya r t i c l ei st od i s c u s st h a th o w Y u a no r I e r aw o r k sc r e a t e st h e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t h o u g hf e e l i n g Sa n ds c e n e sa n ds t o r i e s .F i r s t l y , t h e ye x p r e s s e d f e e l i n g s f r a n k l ya n dd e e p l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 i rd e s c r i b i n gs c e n e sw a st oe x p r e s st h ea u t h o r ’Sf e e l i n g s , a n dt h e yb l e n d e d s u b j e c t i v ef e e l i n ga n do b j e c t i v es e t t i n g ,a n dl e tt h es c e n e sa c t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si nt h ed r a m a s .T h i r d l y , a u t h o r so f Y u a n O p e r a f a c e dt h ew o r l d f r a n k l ya n dd e s c r i b e d t h e i rl i v e sb yf e e l i n g sa n dn o tb y r e a s o n s .T h e yw e r e u s e dt od e s c r i b et h es p i r i t so f t h e i r 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m i x i n go ff e e l i n g sa n ds c e n e sa n ds t o r i e st o o ko nal o o k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w h i c hW a san a t u r a la n dr e a la e s t h e t i cw o r l da n dl e tr e a d e r sh a v ea e s t h e t i c f e e l i n g s tT oc r i t i c i z eY u a nO p e r ab y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i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 f o u n do f n a t i v ec r i t i c i s ms y s t e mi na r e ao f C h i n a O p e r a ’Sc r i t i c i s m . K e y w o r d s :Y u a n O p e r a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N a t i v ec r i t i c i s ms y s t e m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 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 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 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 z /垆y 月坼日 J f 引言 有元一代,被王国维称为“真戏曲”的戏曲勃兴,名家辈出、名作如林,为中 国戏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杂剧从诞生到繁荣以至衰微不足百年,经过几 近七百年历史的淘洗,我们无法悉知其鲜活的包括音乐、表演、舞美等等在内的整 体风貌但是由于文字符号这一文化载体超越时空的传承优势,使得作为一种文学 样式的元杂剧仍得以传承,其中呈现给后世的最具价值的是一大批具体可感的元杂 剧剧本,这些剧本在今天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元杂剧,前人多有论述在元代有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 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在一 些文集中有少量论述戏曲的单篇文章,在后来如王骥德、李渔的理论著作中亦有对 元杂剧的论述从这些著述的内容看,多属于经验总结和记事性质,多为“散金碎 玉”,“体系”不够严密对元杂剧进行总体研究把握的第一人是王国维在具有严 密史学体系的《宋元戏曲考》和其他一些理论著作中,王国维对元杂剧的渊源、存 亡、结构、文章等诸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无可讳言的是,王国维论元杂剧采取的 是文学视角,他是以中国文学史的视角观照戏曲的。
他继承焦循的元曲历史地位之 说并加以发挥,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 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把元杂剧与楚 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并称,说明王国维是把元曲当作一种文学样式来看待 的诚然,王国维的戏曲观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也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 从历史发展上看,以“花雅之争”为界限,中国戏曲文化发生了以文学为中心到以 表演为中心的转变,而元曲作为以文学为中心的戏曲文化的一个高峰( 另两个高峰 是南戏和明清传奇) ,它的文学性自然不应该偏离理论家的视野;从对戏曲的历史 定位来看,把元曲放置在中国文学史之中去加以考察,突出元曲的历史地位,使曲 这一被主流文化所拒斥的通俗文学样式的价值得到了确认,以至于后来人撰写中国 元代文学史时,不能回避以元曲为元代文学的重心从研究者所拥有的条件来看, 王国维面对的和能够拥有的是元杂剧的剧本、理论,而不是依然活着的元杂剧的原 生形态,把戏曲当作文学来看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比如诗经、宋词原本是可以歌 王国维:《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3 页 唱的,但是其音乐不传,并不影响我们把诗经和宋词当文学看待。
实际上王国维在 《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考》中对于角色、演唱体制诸方面的研究弥补了把元杂 剧当作纯文学看待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使用了“文学”和“文章”两个 词,并且使用得界限分明他说元曲是一代之文学,但是在研究了元杂剧的渊源、 时地、存亡、结构之后专门写了一章“元剧之文章”,可见“文学”和“文章”在 王国维眼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经、史、子、集等凡形诸文字的文献皆为广 义的“文学”的话,那么“文章”则侧重于文词本身,是与阅读相关联的概念,类 似于今天所说的文本元杂剧之“文章”关注的主要是其文学性 对于元杂剧的文章,王国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 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国 王国维第一次把意境这个传统文论中最重要的范畴用来评价戏曲他认为“唯意境 则为元人所独擅”,认为元杂剧之长在于营造意境至于何谓有意境,王国维的解 释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紧接着王国维接 连举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窦娥冤》第二折、郑 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等来论证元剧之有意境。
接下 来他又举《西厢记》、《黄粱梦》、《倩女离魂》、《货郎旦》等四例从语言运用角度来 说明元杂剧之所以有意境的原因此聊聊数语对后世研究影响极大,可以说,王国 维对于叙事文学中的意境有天才之发现,但却又是语焉不详的,虽然在“述事则如 其口出是也”这句话中,他注意到意境这个词从纯抒情文学的诗词批评移植到代言 体的元杂剧身上后发生的某些微妙的变化,然而他没有具体展开白王国维始,戏 曲研究引入了意境这一文学批评术语,但后世袭王国维之说者,也只是如王国维一 样,专注于某些抒情场面,如《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里面的一些场景,阐 述其情景交融的特征,而与王国维所言元杂剧“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己矣” 相去甚远本来王国维是要把意境用于元杂剧总体评价的,而仅仅用意境“管窥” 一些特殊的戏曲场景是背离王国维之初衷的,“情景交融”并不能涵盖元杂剧整体 的艺术风貌,而且抹杀了元杂剧的个性特征于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8 5 页同上,第8 5 页同上,第8 5 页同上,第8 5 页 本文的目的便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意境”这一概念被“移植”后 所产生的变化,深入挖掘其新的意义,并探讨元杂剧意境之营造,力图说明元杂剧 t ·何以有意境”、“如何有意境”、“有意境如何’’等等问题,使元杂剧这一艺术 奇葩得到更深刻的理论关怀,使“意境”这一传统批评术语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一章“意境”界说及其在戏曲中的呈现 第一节何谓“意境”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有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但是意境 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并无“定 论” 通过追根溯源,学者们多将这一美学范畴与唐代司宅图的“相外之象”、宋代 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等联系起来加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