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494407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测验试卷初中语文答案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017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试卷初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2【答案】A。解析:B项,“傲游”的“傲”应改为“遨”;C项,“靡烂”的“靡”应改为“糜”;D项,“舍身取义”的“身”应改为“生”。3【答案】D。解析:A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不能用于形容自然风景。B项,“行云流水”通常比喻诗文纯任自然,毫无拘执。句中用“行云流水”形容时间的流逝,不妥,可改为“白驹过隙”。C项。“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而句

2、中表达的意思是天气炎热,故用于此处不妥。D项,“惨淡经营”意为苦费心思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地从事某项工作或事业。句中运用这一成语形容在人手不足的困境中维持航空公司的日常工作,恰当。4【答案】C。解析:A项,状语位置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修饰的动词应该是“承办”而不是“宣布”,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放在“宣布”的后面。B项,成分缺失,“增加”的应该是“得糖尿病的危险”。D项,语序不当,“昨天”这一时间状语应该放在“在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前面。5【答案】B。解析:A项,“缺”“地”为形声字,“武”为会意字;B项,三个字都为形声字;C项,“浅”“感”为形声字,“有”为会意字;D项,“利

3、”为会意字,“赏”“教”为形声字。6【答案】C。解析:高适、岑参、王昌龄都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李贺是中唐时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不属于边塞诗人。7【答案】D。解析:白石道人诗说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诗歌创作理论著作。8【答案】D。解析:“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刘半农、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D项,郁达夫是“创造社”的成员。9【答案】B。解析:南行记是著名作家艾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0【答案】A。解析: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11【答案】C。解析:文选型语文教材是指以所选范文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

4、,而国文百八课则是以文话为中心,依据文体构建单元体系,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以理论、运用为序将知识系统化、操作化的语文教材。故C项“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说法有误。12【答案】B。解析:语文在我国独立设科以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演变历程为: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13缺14【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有关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指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5【答案】D。解析:“一千个读

5、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内容。二、文言文阅读题16【参考答案】17【参考答案】以:以为由;圮:坍塌。18【参考答案】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缴。如今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来看待,恐怕正直的人都没办法自立了。19【参考答案】选文刻画了李若谷性情率直、公正廉明、不畏权贵、爱民如子的优秀品质。三、教学设计题20【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一辆破旧的汽车”是整篇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既起到了首尾呼应、深化情感、引人深思的作用,也能使文章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一辆破旧

6、的汽车”还构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象征着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21【参考答案】九年级的学生刚刚迈人向成熟时期转变的阶段,渴望独立,对远离家乡的远方世界充满理想性、梦幻性的期待,急于脱离家长的管束、家庭的保护,因此对“离家一思家”的情感转变不太容易体会和把握,对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悲剧性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困难。而曹文轩的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意义深刻,通过流畅、形象的文字表现出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归乡,即使归乡却依旧有“无家可归”之感的种种情状。将“离乡人”微妙而又真实的矛盾心理以极其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来。这对引导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7、理解“离家一思家”的特殊情感,让他们能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并思考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家园之思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之情,有着极为有效的作用。四、案例分析题22【参考答案】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活动达到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一文言文的朗读教学目标。其朗读教学活动具有以下两个主要优点:教师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活动充分的意识。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形式与内容均十分丰富的语言学习、技巧习得、智能发展、思维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充分即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知识。案例中的教师,在朗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范读

8、、教师评价为辅助,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言文朗读中语气、语调的处理,体会思考作者情感的变化发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检与思考中掌握文言文朗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有感情地读,而且能够带着探索精神去读。教师具有强化层次朗读的意识,避免文言文教学中单一地为读而读的教学方式。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简单的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出声”而朗读,而是通过分层推进式朗读,以读促思,以读梳情,从而关注对文本的体味,领悟文言韵味。案例教学的朗读活动分为四步: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如此层层推进,从文言文朗读

9、的节奏、语速,到体会文言中的意境,再到感受文言作者的情感,逐步深入,将学生引入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心境,为后文的教学奠定基础。23【参考答案】案例中教师以课文变形作为课文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所谓课文变形,结合案例来看,即课文段落划分。这是课文内容及结构分析的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案例中教师却创新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课文变形分析(三种段落划分方法),切入对课文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引导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入分析文本,进而在梳理了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巩固了文章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内容的旧知。案例中教师的点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a点拨具有

10、趣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课文文本分析时,没有直言划分段落而是以“课文变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点拨学生主动思考,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对课文进行文段划分。b点拨并非一味否定,重在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没有直接否定第一位提出“四分法”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对第二位提出不一样的“四分法”的学生的补充说明以及“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来明确正确的分法,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思路,又保护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五、作文题24【参考范文】勇于质疑。拒绝盲从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只有在质疑声中

11、才能不断前进。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便会如同衰草般一日日枯萎下去: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只会在历史长河中裹足不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了质疑精神,亦必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永无生机,腐烂、变质、发臭。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质疑之声,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来荡开这潭死水。质疑是社会前进的驱动力。“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华盛顿曾如是说。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三千年前,孟子的“民贵君轻”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等人质疑承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拉开了清廷垮台的序幕时至当

12、代社会,我们也不乏这样的勇于质疑的“国家的良心”。他们都是响当当的质疑者,正是他们的质疑。才促成了改革与创新的形成。他们的质疑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质疑是通向真理的奠基石。达尔文,一位被宗教界称为怪物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他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并且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证实了这一观点,勇敢地发表出来,最终帮助世人从教会的谎言中走出来,为后世生物学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达尔文的质疑起点颇高,也许是我们目前无法企及的,但我们却可以从质疑身边的事物开始,比如陈旧的观点、过时的知识。只有这样,通往真理的大门才有可能向我们敞开。质疑是发展创新的必经路。曾经的“山寨”变成了“品牌”,曾经的“中国制造”逐渐转变为“中国创造”。借鉴与模仿,致敬与抄袭,有时未必泾渭分明。但真正敢于质疑的人,往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创为己任。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笃信“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他敢于质疑,坚持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理解人生;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称赞“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背后推助他的正是持续而连贯的思考力。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齐白石则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们的创作观看似迥异,内在逻辑实则一致,即鼓励创新,而不能止步于遵从,要敢于质疑并打破常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