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494385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第1章 第5节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课件 教科版选修3-2(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电磁感应 目标定位 1.进一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一条规律, 楞次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 2.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3.掌握电磁感应中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 学案7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知识探究自我检测 1电磁感应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作用,所以 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方 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求回路中的电流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3)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括安培力) (4)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一、电磁感应中

2、的动力学问题知识探究 2.电磁感应现象中涉及的具有收尾速度的力学问题,关键要抓好 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 周而复始地循环,加速度等于零时,导体达到稳定运动状态. 3.两种状态处理 导体匀速运动,应根据平衡条件列式分析;导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之前,往往做变加速运动,处于非平衡状态,应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或结合功能关系分析. 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问题设计 为什么说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 楞次定律表明,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 原因.正是由于“阻碍”作用的存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电能 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其他形式能量的减少,可见,楞次定律是能量

3、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 1.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特点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把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感 应电流通过电路做功又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如内能).这一 功能转化途径可表示为: 要点提炼 2.求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问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回路,分清电源和外电路. (2)分析清楚有哪些力做功,明确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发生了转化.如 : 有摩擦力做功,必有内能产生; 有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必然发生变化; 克服安培力做功,必然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克服 安培力做多少功,就产生多少电能. (3)列有关能量的关系式. 3.焦耳热的计算技巧 (1)感应电路中电流恒定,焦耳热

4、QI2Rt. (2)感应电路中电流变化,可用以下方法分析: 利用功能关系,产生的焦耳热等于克服安培力做的功,即Q W安.而克服安培力做的功W安可由动能定理求得. 利用能量守恒,即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等于其他形式能量的 减少,即QE其他. 典例精析 一、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例1 如图1甲所示,两根足够长的直金属导轨MN、PQ平行放置 在倾角为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为L,M、P两点间接有阻 值为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直金属杆ab放在两导轨上,并 图1 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 向垂直于斜面向下.导轨和ab杆的电阻可忽略,让ab杆沿导轨由 静止开始下滑,

5、导轨和ab杆接触良好,不计它们之间的摩擦,已 知重力加速度为g.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在此图中画出ab杆下 滑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示意图. 解析 如图所示,ab杆受力分析:重力mg,竖直向下;支持力N ,垂直于斜面向上;安培力F安,沿斜面向上. 答案 见解析图 (2)在加速下滑过程中,当ab杆的速度大小为v时,求此时ab杆中 的电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解析 当ab杆速度大小为v时,感应电动势EBLv,此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3)求在下滑过程中,ab杆可以达到的速度最大值. 例2 如图2所示,MN和PQ是两根互相平行竖直放置的光滑金属 导轨,已知导轨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6、ab是一根与导轨垂直而且始 终与导轨接触良好的金属杆,开始时,将开关S断开,让金属杆 ab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过段时间后,再将S闭合,若从S闭合开 始计时,则金属杆ab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图2 答案 ACD 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例3 如图3所示,足够长的U形框架宽度是 L0.5 m,电阻忽略不计,其所在平面与水平面 成37角,磁感应强度B0.8 T的匀强磁场方 向垂直于导体框平面,一根质量为m0.2 kg、有效电阻R2 的导体棒MN垂直跨放在U形框架上,该导体棒与框架间的动摩 擦因数0.5,导体棒由静止开始沿框架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 时,通过导体棒横截面的电荷量

7、为Q2 C.(sin 370.6,cos 37 0.8)求: 图3 (1)导体棒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 解析 导体棒受力分析如图,匀速下滑时有 平行斜面方向:mgsin fF0 垂直斜面方向:Nmgcos 0 其中fN 安培力FBIL 感应电动势EBLv 由以上各式得v5 m/s 答案 5 m/s (2)导体棒从静止开始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这一过程中导体 棒的有效电阻消耗的电功. 解析 设导体棒下滑位移为x,则BxL 全程由动能定理得 其中克服安培力做功W安等于电功W 答案 1.5 J 针对训练 如图4所示,矩形线圈长为L,宽为h,电阻为R,质 量为m,线圈在空气中竖直下落一段距离后(空气阻力

8、不计),进 入一宽度也为h、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线圈进入磁场时 的动能为Ek1,线圈刚穿出磁场时的动能为Ek2,从线圈刚进入磁 场到线圈刚穿出磁场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Q,线圈克服安培力 做的功为W1,重力做的功为W2,则以下关系中正确的是 ( ) 图4 A.QEk1Ek2 B.QW2W1 C.QW1 D.W2Ek2Ek1 解析 线圈进入磁场和离开磁场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受到 安培力的作用,线圈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等于产生的热量,故选 项C正确. 根据功能的转化关系得,线圈减少的机械能等于产生的热量,即 QW2Ek1Ek2,故选项A、B错误. 根据动能定理得W2W1Ek2Ek1,故选项

9、D错误. 答案 C 1 2 3 自我检测 1.(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如图5所示,匀强 磁场存在于虚线框内,矩形线圈竖直下落.如 果线圈中受到的安培力总小于其重力,则它在 1、2、3、4位置时的加速度关系为( ) A.a1a2a3a4 B.a1a2a3a4 C.a1a3a2a4 D.a1a3a2a4 图5 解析 线圈自由下落时,加速度为a1g.线圈完全在磁场中时,磁 通量不变,不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不受安培力作用,只受重力, 加速度为a3g.线圈进入和穿出磁场过程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 电流,将受到向上的安培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a2g,a4 g.线圈完全在磁场中时做匀加速运动,到达4处的速

10、度大于2处的 速度,则线圈在4处所受的安培力大于在2处所受的安培力,又知 ,磁场力总小于重力,则a2a4,故a1a3a2a4.所以本题选C. 答案 C 1 2 3 1 2 3 2.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如图6所示, 两根光滑的金属导轨,平行放置在倾角为的 斜面上,导轨的左端接有电阻R,导轨自身的 电阻可忽略不计.斜面处在一匀强磁场中,磁场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质量为m、电阻可以忽略不计的金属棒ab, 在沿着斜面与金属棒垂直的恒力F作用下沿导轨匀速上滑,且上 升的高度为h,在这一过程中 ( ) 图6 1 2 3 A.作用于金属棒上的各个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B.作用于金属棒上的各个力

11、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mgh与电阻R上产 生的焦耳热之和 C.恒力F与安培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D.恒力F与重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1 2 3 解析 金属棒匀速上滑的过程中,对金属棒受力分析可知,有三 个力对金属棒做功,恒力F做正功,重力做负功,安培力阻碍金 属棒相对运动,沿斜面向下,做负功.匀速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 ,故合力做功为零,A正确; 克服安培力做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路中的电能 ,电能又等于R上产生的焦耳热,故外力F与重力的合力所做的功 等于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D正确. 答案 AD 1 2 3 3. 如图7所示,长为L1、宽为L2的矩形线圈的电阻为R,处于磁感 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边缘,线圈与磁感线垂直,求将线圈以向 右的速度v匀速拉出磁场的过程中, 图7 1 2 3 (1)拉力F的大小; 解析 线圈被拉出磁场时,线圈所受的拉力与安培力等大反向, 故FBIL2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BL2v 1 2 3 (2)线圈中产生的电热Q.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