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94330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发展规发展规发展规划划划划(送审稿)(送审稿)(送审稿)(送审稿)201120117 7目目 录录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1 1(一)“十一五”主要成效.11、科技创新成果丰硕.12、服务三农成效显著.13、科技产业稳步发展.14、人才队伍素质提升.25、创新体系渐趋完善.26、生活条件明显改善.37、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3(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31、科技实力需要提升.32、成果转化需要加强.43、领军人才需要培植.44、科研条件需要改善.45、管理机制需要创新.4二、总体要求二、

2、总体要求.5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61、科技创新基地高标准建设.62、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63、服务三农能力进一步增强.64、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75、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76、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7三、主要任务三、主要任务.8 8(一)建设三大科技创新基地 .81、国家海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82、海峡(厦门)现代农业研究院.83、海峡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海峡农博园).9(二)开拓六个技术创新领域 .91、创意农业工程化技术.92、碳汇经济工程化技术.93、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94、精准农业工程化技术.105、生物药物工程化技术.106、

3、农业生物资源挖掘利用.11(三)加快完善九类科技服务平台 .121、成果孵化平台.122、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平台.123、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124、农业检验检测服务平台.125、农业科研数据野外观察平台.136、动物疫病远程监控咨询平台.137、企业联合创新平台.138、规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服务平台.149、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平台.14(四)创新工作机制,加速成果转化.141、进一步完善服务“三农”机制.142、加快建立功能多样的示范推广展示基地.153、继续推进科技产业化.15(五)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后劲.161、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16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63、加强经

4、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164、加强创新团队建设.16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17(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171、推进信息化管理.17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173、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184、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185、完善国有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管理机制.18(七)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营造优良创新环境.181、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182、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19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194、加强制度建设.195、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19四、保障措施四、保障措施.2020(一)加强组织领导 .20(二)多方争取支持 .20(三)深化人事制

5、度改革 .20(四)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2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一、发展基础 (一)(一)“十一五十一五”主要成效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深入贯彻科教兴省战略,紧紧围绕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建立科技为民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科技、科技创创新成果丰新成果丰硕硕5 年间,全院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34 项。其中, “谷杆两用稻的选育及其秸秆高效利用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6、 “天敌捕食螨产品及农林害螨生物防治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外,还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3 项、三等奖 21 项,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 1 项。66 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7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评审)。2007 年启动建设的 10 个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了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凝聚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提升了院所科技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冲击国内外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5 年间,全院共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650 余项,合同经费近 2.8 亿元,分别比“十五”同期增长 111%和663%。其中

7、国家级项目新增 136 项,合同经费近 1.85 亿元,分别比“十五”同期增长 12%和 821%。2、服、服务务三三农农成效成效显显著著2008 年组织实施了“区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2009 年以来实施“科技下乡双百行动”。2010 年始,每月举办一次全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组织科技专家开展经常性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活动,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此外,还与宁德、漳州等多个市、县签订科技合作协议,通过下派挂职干部、科技扶贫、共建基地、组织科技兴农服务队等多种形式,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获得广泛好评。有力提升了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

8、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23、科技、科技产业稳产业稳步步发发展展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规范的企业改制,新设立和改制了 3 家股权多元化有限公司。全院现有控股或参股企业 12 家,形成了以华龙集团饲料有限公司等 7 家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化平台集群。加快推进科企结合,200 多项技术成果与相关企业实现对接。初步构建起院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组建培训了院所两级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制定了院知识产权暂行管理办法、 院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院知识产权交易实施细则(试行)。

9、五年间全院共申请专利 214 项,获得授权专利 73 项,植物新品种授权 24 个。4、人才、人才队队伍素伍素质质提升提升高层次人才总量持续增加。1 名科学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引进博士 18 名、硕士 171 名,培养在职博士 31 名、硕士 55 名。人才结构渐趋合理。全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862 名,其中正高级 119 名、副高级214 名、中级 352 名、初级 146 名。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6 名、省级优秀专家 19 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72 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5 名,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39 名、院青年学科带头人与拔尖人才 73

10、 名。有博士(生)106 名,硕士(生)363 名,初步构建起一支国家、省、院三级层级完备的科研学术梯队和科研、开发、管理三类拔尖人才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完成了各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首聘工作,获省人事厅核准。完善了处、所领导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制度。5、 、创创新体系新体系渐趋渐趋完善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五年间新建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 43 个。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投入使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省兽医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在国内同级实验室中第一家规范通过中国合格评审国家认可委认可和农业

11、部行政复核评审。目前,我院已有通过验收或在建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35 个,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学科整合继续推进。以甘蔗所为基础,组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3了院闽南分院;整合资源,成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和数字农业研究所(内设机构)。与中国农科院合建的中国农业科技海西创新中心开始起步。全省 9 个设区市农科所、农业院校、涉农企业等共同建设的“福建省农业科研与成果示范推广协作网”迈出实质性步伐,与设区市农科所共建了 9 个“海西农作物品种引种中心引种圃”。6、 、生活条件明生活条件

12、明显显改善改善解决了边远所的待遇差问题:省财政每年以固定专项形式解决甘蔗所、茶叶所科技人员与福州地区各研究所的待遇差距问题,为两个边远所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后勤管理与保障水平得到提升:改善了树兜院区的科研办公环境;埔垱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完工,新食堂正式投入使用;对树兜院部职工食堂进行翻修,完善硬件设施,改善了职工就餐条件;创新服务方式,科研行政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全面引进社会化物业管理。7、党建和精神文明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设取得取得实实效效院所各级党组织以创新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全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

13、展观。实施“凝聚力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为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加快我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保证。改进选拔程序,完善监督机制,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的梯队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干部考察、培养、培训、管理和使用机制。坚持教育为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及反腐败斗争,切实推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廉洁自律工作。成功举办建院 50 周年庆典活动。(二)存在(二)存在问题问题与制与制约约因素因素1、科技、科技实实力需要力需要提升提升农业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基础和项目链储备缺乏,创新性研究不足。

14、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科研院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在人均鉴定成果、人均获准证书、人均获奖成果、人均技术性收入等方面,我院与国内先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4院所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院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动物疫病安全监控技术、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农产品加工模块化技术等适应指导农业大生产的学科建设十分薄弱。科研实力分布不平衡,科研项目集中在少数所、少数课题组。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国家级奖励成果和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成果还较少。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尤其是联合攻关有待加强,科研要素的有机集成度不高,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机

15、制还未完全建立;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熟化配套研究的“链接”不够紧密。信息化建设和现代科研管理机制建设还有待加强。2、 、成果成果转转化需要化需要加加强强对发展科技产业与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可进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有限,尚未建立科研与产业实现对接的有效机制,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强。资产投资以及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中的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相对滞后。利益分配和导向机制不够健全,科技人员研发与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创造性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等仍需创新完善。3、 、领军领军人才人才需要需要培植培植科研领军人才缺乏,能从事与国际接轨的基础研究人才少,能解决

16、农业生产难题的科技人员不足。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动植物保护等学科领域,而农业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领域人才相对较少;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群体。职工福利待遇相对偏低,难以吸引高水平、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4、科研条件需要改善、科研条件需要改善科研平台中间化趋向严重,无法适应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也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技术的研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工程化实验设施建设十分薄弱。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有限,科研设施设备更新慢,国家级、省级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少,滞后于学科发展和科技竞争的需要。现有工作、生活条件对高水平科技

17、人才吸引力不足;干部职工收入待遇偏低;边远研究所的工作条件仍较困难。实验基地不足,科研实验基地少,面积小,发展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5间受到较大制约,难以形成有一定影响力、能够体现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研的稳定性也受到较大影响。5、管理机制、管理机制需要需要创创新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尚待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与灵活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精神与联合攻关协作精神的相关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尚未形成。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服务企业的意识尚未完全树立,导

18、致研究与生产脱节问题难以彻底解决,资源共享与联合攻关难以切实推进。由于国家、省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没有大的改革,全院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如职称改革、收入分配、机构调整、人员流动等都受到较大制约,职工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二、总体要求(一)指(一)指导导思想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省战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政府、社会和百姓三个层面关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增收增效等问题,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服务“三农”机制,推动“五个转变”,提升工程化、项目链、产业链、孵化器、规模基地指导、农业信息应用等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水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跨越发展提

19、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二)基本原则则1、 、坚坚持持统统筹筹协调协调, ,优优化化资资源配置源配置。 。加强统筹管理,整合全院科技资源,实现院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整体效能。“五个五个转变转变”指指:转变从文献到研究的科研思路,将农业生产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工作意识,将技术应用变成科研的第一要务;转变就研究论研究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业产业成为评价的重要根据;转变忽视农业生产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实践纳入成效的业绩考核;转变做主持评职称的思维定式,将联系企业形成长期的工作目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

20、划62、 、坚坚持突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持突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 。发挥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和我院学科结构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讲求实效。3、 、坚坚持以人持以人为为本本,完善运行机制,完善运行机制。 。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 、坚坚持全面开放,推持全面开放,推进协进协作共享作共享。 。积极促进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完善院科技创新体系。(三)(三)发发展目展目标标推进“369”工程的实施,即重点建设 3 大科技创新基地,开拓 6 个技术创新领域,完善 9 个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提高科

21、技综合竞争实力,努力实现三个新跨越:即在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的跨越,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实现新的跨越,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跨越。到 2015 年,全院力争成为创新水平高、科企结合好、转化效益优、运行机制活、综合实力强的海峡西岸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科技、科技创创新基地高新基地高标标准建准建设设在福州树兜建设国家海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在厦门同安建设海峡(厦门)现代农业研究院,在福州埔垱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争取福州周边地区建立规模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5000 亩。2、自主、自主创创新水平新水平进进一步提升一步提升研究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团队更趋完善,学科结构更趋合

22、理,部分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3-5 个研究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3 个年均增长 10%”:争取各级科研项目年均增加 10%(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 750 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 65-80 个,省重大专项 3 个以上),争取科研经费年均增长 10%(取得科研经费 3 亿元以上),获得科技成果(包括奖励成果、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年均增加 10%(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 40 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 2 项;获授权的专利和品种权 100项以上,通过国家、省级审/认定新品种 50 个以上)。3、服、服务务三三农农能力能力进进一步增一步增强强推进“双百”行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的

23、科技示范推广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7络,服务“三农”和科技助企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建立 1 个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服务网,1 个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辅导站,1 个大宗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基地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科企结合的技术服务网络,为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稳定、持续的技术支撑。加强多种形式的项目对接,力争有 300 项次以上科技成果与企业进行实质性对接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大幅度提高,推进 2-3 个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立 3-5 个股权结构合理、比较竞争力强、企业管理水平较好、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争取 1 家

24、院控股企业申请上市,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促进知识产权生成、转移的运行机制。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十一五”增长 50%以上,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增长一倍以上。4、 、创创新体系建新体系建设进设进一步加一步加强强加快中国农业科技海峡西岸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完善 100 个以上院与企业合作创建的联合技术创新中心或农科院企业工作站、100 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验基地、20 个以上科技特派员基地、10 个以上野外观察站、9 个设区市农科所合作基地。进一步完善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研究平台与基地共享机制,推进科研基础实验室的规范命名和院级实验的论证与管理。5、人才、

25、人才队队伍伍结结构构进进一步改善一步改善强化人才培养“导师制”,加强各类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推行科研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责任专家、骨干专家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培养或引进 12 名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专家、35 名省内有影响的学科首席专家、1020 名学科责任专家,选拔培养 60 名院级青年学科带头人与拔尖人才。培养 10 位以上年轻处所级干部攻读在职博士,稳定一支 200 名博士、400 名硕士的科技创新队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十二五”期间,全院正高级职称达 15%左右,副高级职称达 30%左右,中级职称达 30%左右,初级职称达 25%左右。6、运行管理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进进一

26、步健全一步健全建立适应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求的现代院所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8度和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全院各处室文件系统(办事程序、文件编码、文件格式、调研报告等)的优化和研究所科研文档(项目申请、项目设计、试验报告、进展报告、研究报告、鉴定报告等)的规范。逐步推进课题财务专业化、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业绩数据化、资产登记规范化、行政办公自动化、院所会议视频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非法人研究机构。三、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我院要以“369”工程为主线,建设 3 大科技创新基地、开拓 6 个技

27、术创新领域、培育 9 类科技服务平台为重点,创新科研、推广、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一)建(一)建设设三大科技三大科技创创新基地新基地1、国家海西、国家海西农业农业科技科技创创新中心新中心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台湾有关单位,建设“国家海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体建筑高度 99.8 米,建筑面积 108463 平方米,总投资约 3.85 亿元。首批建设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华东区域分中心、中国农科院农业立体污染防控中心海西分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海西分中心、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水禽流感分中心等 4 个区域科技创新分中心。2、海峡(

28、厦、海峡(厦门门) )现现代代农业农业研究院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台湾 21 世纪基金会等两岸有关机构合作,在厦门联合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重点建设 5 个研发中心、2 个对台交流合作基地、2 个交易市场。经过 3-5 年建设,建成在两岸农业科技领域有相当影响、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与应用技术研发并举、运行管理体系先进高效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全国一流的对台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国内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集聚地和创意农业研发与展示基地、世界先进水平的食品研发与展示集聚地、国内领先的低碳农业经济与碳金融服务基地;构建两岸农作物育种共同体,提高农业育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福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

29、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9农业的高端化。项目建设用地 150 亩,建筑面积 29.9 万平方米,总投资 12.5 亿元。3、海峡、海峡现现代代农业农业科技博科技博览览园(海峡园(海峡农农博园)博园)围绕海峡西岸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合理规划、有效利用我院埔垱科研基地,优化设施布局、集聚功能设置,开展创意农业、乐生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的建设与展示,实现功能多元化、科技产业化、装备现代化的现代农业科技与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为市民提供科普和休闲园地,提升省会城市居民科学素质和生活品位,美化市容

30、。海峡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规划面积约 720 亩,投资 5.26 亿元。重点建设种质资源展示区、农业科技产业研发孵化区、高新农业展示区、设施农业展示区、综合保障服务中心等。(二)开拓六个技(二)开拓六个技术创术创新新领领域域1、 、创创意意农业农业工程化技工程化技术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活动及产品与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围绕农业、农村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利用数字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模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 15-20 个具有独特性的网络种植、农业动漫、农业生产模型、远程培

31、训或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等创意农产品或农业活动。每个专业所都要设计出 1 个以上创意模型,以展示研究思路,吸引合作伙伴,推进我院创意农业工程化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2、碳、碳汇经济汇经济工程化技工程化技术术以发展碳汇经济、形成我省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密切农业5 个研个研发发中心:中心:创意农业研发中心、碳汇经济研发中心、食品加工研发中心、精准园艺研发中心、农业育种研发中心。2 个个对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台交流合作基地:国家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基地、两岸科技与信息交流合作基地。2 个交易市个交易市场场:食品交易所、厦门碳交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

32、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0生产活动与碳汇经济的关联,为海西碳汇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与技术贮备。鼓励和支持院属各单位及科研团队围绕碳汇经济、高效环保种养、农业低碳循环、碳资源的监评与利用,以及碳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的碳汇经济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推进我院碳汇经济工程化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3、 、现现代食品工程化技代食品工程化技术术紧密结合海峡两岸农产品资源特点和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要求,针对地方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生物制备技术、生物加工技术,围绕原材料的品质创新、保鲜、储运、制备、加工、包装、检验检测与装备等全程技术的

33、研发创新,在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珍稀保健农产品等方面,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形成特色资源活性物质和功能性成份的高效提取与利用、功能性食品的生物制备、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等稳定、系列的工程化技术研发体系;加强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与大型超市(永辉、新华都等)和大型农业生产企业结合,研究建立 3-5 个福建省大宗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全程监控系统,示范推广超市物流基地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调运安全技术等,建立从产地到大型超市的全程质量控制与安全追溯应用技术,推进我院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工

34、作。4、精准、精准农业农业工程化技工程化技术术围绕高效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动物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种植、养殖,以及都市高效农业生产的需求,加强横向与纵向的、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与创新,充分应用数据智能采集、传输、识别、监控、管理等技术,研究开发光、温、水、湿、土、肥、生物性灾害、饲料投喂等的精准管理工程化技术,在蔬菜、花卉、食用菌生产栽培,以及草食动物、家禽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上率先取得突破,推进我院精准农业工程化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15、生物、生物药药物工程化技物工程化技术术围绕动植物的健康栽培和

35、饲养生产,以保障农业生物安全为目的,加强生物药物制品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生物和作物品种抗性等的研究,以及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的管理建设,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力争在生物药物原料选育、生物活性物质的遗传基础检测和标定、遗传有效性测定、分离纯化、功能性分析、诊断检测技术、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制剂技术、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系列技术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动物疫苗、植物疫苗、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剂、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肥药、益生菌、生物降污剂、生物保鲜剂等产品,以及保健、生物能源、生物转化等方面的微

36、生物制剂;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农业有害生物等快速检测、处理技术与设备,推进我院生物药物工程化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6、 、农业农业生物生物资资源挖掘利用源挖掘利用开展农作物、畜禽品种资源、地道中药材资源、珍稀作物品种资源等收集,系统收集整理 30 个以上农业生物资源,建立资源圃、种子库、基因库,编制品种志和资源目录。加快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完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水稻等主要作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和两系稻、超级稻新品种、新组合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加强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工厂化生产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主要农作物种

37、子生产工程化实验室,原原种苗繁育现代化设施-植物工厂,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包括种子包衣、种子精选、种子包装、种子检验设施等系列技术。推进 2-3 个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与大型种业公司结合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良种推广。加强畜禽优良地方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利用研究。通过番鸭和半番鸭、山麻鸭等蛋鸭品种选育、杂交配套等技术,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禽新品系和配套系,转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我省水禽业的发展。探索实施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2业化动物品种培育与管理方式,借助企业力量推进动物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编写特色猪、

38、鸡、鸭、羊、兔等品种志和病害图谱(册)。加快速生叶菜类、高价值蔬菜品种等短平快项目小户经营模式研究,重点围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选育推广具有抗旱抗涝特点的优良速生蔬菜品种。加强良种良法的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研究保护和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建立新的栽培模式和标准化体系。围绕我省水稻、茶叶、蔬菜、果树、花卉、食用菌、猪、草食动物、家禽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建立区域规模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体系,建立良好农业规范(GAP),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益。加强主要农作物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建立天敌资源信息系统库;开展天敌昆虫资源的和收集、筛选或引进;重点突破天敌高效扩繁技术及产业化。(三)加快完善九(三

39、)加快完善九类类科技服科技服务务平台平台1、成果孵化平台、成果孵化平台依托国家海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海峡(厦门)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的建设,以及各研究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研发基础和技术转化条件,以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产业化为目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建设 2-3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现有 15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重点扶持建设“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 “食品加工”、 “农业生物药物”、“分子育种”、 “农业动漫”等 5-8 个工程化实验室,培育一批成果孵化平台,促进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链。2、 、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技技术术支撑平台支撑平台围绕产业发

40、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与国家和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相衔接,建设水稻、茶叶、龙眼与荔枝、枇杷、葡萄、桃子、梨子、薯类、蔬菜、食用菌、甘蔗、麻类、鸭子、猪等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技术科技服务平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33、 、农业农业生物生物资资源保源保护护与利用平台与利用平台在院级建立“海峡西岸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联合各地市农科所建立“区域特色种质引种与保存圃” ,联合相关农业企业和台湾农民创业

41、园等建立若干“优异种质、品种引进与应用基地” ,构建三级农作物种质引种与保存体系。根据农业生物资源种类,结合我院实际,开展水稻、茶树、果树、食用菌、甘蔗/麻类、草品种、蔬菜、花卉、旱作、微生物、畜禽、药用植物等 30 类以上专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和种质资源数据集的采编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服务平台。4、 、农业检验检测农业检验检测服服务务平台平台以院中心实验室为主体,联合各研究所、创新团队的实验室,围绕农业科学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的检验检测,通过推进院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论证、仪器设备的协作共享和集成,以及专业功能平台的联合体(实验室)建设,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检验检测功能加强

42、和水平提升,构建“开放、共享、竞争、服务”的农业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在实现提升检验检测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灵敏性、共享性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院内外科研与生产的检验检测需求能力。5、 、农业农业科研数据野外科研数据野外观观察平台察平台结合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完善我院在全省范围内的农业生物资源类和农业生态环境类等野外观测(台)站的布局和建设。深入持续地开展农业科研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的采集、汇总与分析,建立农田生态长期定位观测信息开放数据库、农业生物和生态资源数据库等,采集直接的、综合的、长期的和丰富的第一手农业科学野外数据和资料,实现数据标准

43、化、规范化与信息共享;构建集“观测、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具有科学数据积累、科技创新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技示范功能的农业科研数据野外观察科技服务平台,服务院内外的科技创新工作和农业生产实践。6、 、动动物疫病物疫病远远程程监监控咨控咨询询平台平台围绕我省动物健康养殖生产,在大型猪场、家禽生产基地、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等,综合运用病原学、互联网络等技术,以及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4院相关动物疫病研究、疫病防控等的技术力量和工作平台(实验室、诊疗中心等),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批定点病料采集

44、地、动物疫病远程视频观察和诊断点,进一步强化对动物健康养殖的技术支撑,提高疫病的远程诊断与应急防控的能力,建立动物疫病远程监控咨询科技服务平台,服务院内外的动物疫病科学研究工作和动物健康养殖生产实践。7、企、企业联业联合合创创新平台新平台围绕服务我省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技术升级、创新,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支持并联合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建立 50 个左右设立在农业企业的“企业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在我院相关研究所(或创新团队)设立 50 个左右“企业农科院科研工作站”,构建企业联合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技术攻关、市场信息、经营管

45、理等深入的、系列的服务;密切科技与企业的联系,在支持解决企业生产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研究与市场的结合。8、 、规规模模农产农产品品标标准化生准化生产产服服务务平台平台围绕福建省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需求,推进全省大宗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标准化技术应用的范围拓展和水平提升。指导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等制订与应用生产规范,研究制订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通过培训、现场指导和示范等,在相应的生产基地推广应用相关规范、规程或标准。结合科技创新研发、 “双百”行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远程教育培训、核心农户培训和项目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实施,建立有关规范、规程或标准从制订到

46、应用的全过程服务的规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科技服务平台。9、两岸、两岸农业农业科技合作平台科技合作平台围绕服务台湾农民、台湾农业企业和台湾农业科技人员在福建的创业、兴业活动,促进两岸农业和农业科技的良好互动与合作交流,依托海峡(厦门)现代农业研究院、农业育种研发中心、海峡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和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数据库等,搭建全国一流的、以闽台农业合作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品种研发、信息交流和技能培训等功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5平台。(四)(四)创创新工作机制,加速成果新工作机制,加速成果转转化化1、 、进进一步完善服

47、一步完善服务务“三三农农”机制机制突出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核心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完善 16 个专业所联系 160 家农业龙头企业制度,通过在线视频联系等方式建立会商制度,不断提升科企合作层次。建立 1 个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服务网,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大型农产品销售企业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建立 1 个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辅导站,1 个大宗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基地服务平台,使服务“三农”和科技助企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加强科企业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力争有 300 项次以上科技成果项目与企业进行实质性对接转化

48、。2、加快建立功能多、加快建立功能多样样的示范推广展示基地的示范推广展示基地针对水稻、茶叶、蔬菜、果树、食用菌、花卉、薯类、油料、中药材等我省重要农作物,联系当地政府、结合企业、依靠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建设 1 个部队现代农业基地、10 个以上科技特派员基地、100 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验基地。建立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的生产标准化指导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的科技指导;建立安全生产追溯体系、标准化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建立 9 个左右的地区农科所合作基地(区域引种圃),推进全省农业科研协作网建设。3、 、继续继续推推进进科技科技产业产

49、业化化努力做强做大院科技产业,加强院科技开发总公司的统筹运作功能。积极引导和促进院所投资企业完善提升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现有企业的整合和规范化改制,形成 3-5 个股权结构合理、比较竞争力强、企业管理水平较好、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对其中 1-2 家具有潜力的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努力争取上市。加强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合作,以联合创新中心、农科院科研工作站为平台,依托工程化实验室,建设生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成果孵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6转化与产业化基地,推进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加强科技

50、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运营模式、管理机制、分配方式的构建和创新,探索形成有效科研与高效转化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关系,建立比较科学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全院动态管理的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库,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熟化的资金投入,结合争取国家、省相关项目经费支持,培育新的科技产业化新增长点。完善建立院所投资企业科学监管制度,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做好投资企业的监管工作,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探索构建我院国有投资资产有进有退的灵活机制。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促进知识产权生成、转移的运行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的有效生成。加强知识产权申请管理服务,组建专利、品种权的申请

51、专业化辅导团队。建立知识产权动态信息系统,明晰产权关系与明确存在状态,搭建推介交易平台,规范交易各个环节的管理服务。创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管理运营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效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管理体系。实施有关知识产权申请和转化的各项奖励措施,提高各单位和科技人员申请与转化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推进知识产权的增量与提质。(五)加(五)加强队强队伍建伍建设设,增,增强发强发展后展后劲劲1、加、加强强党政干部党政干部队队伍建伍建设设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领导干部交流的工作力度,有计划地选派处级干部在院所不同单位之间、单位内部

52、不同职位之间进行交流轮岗或挂职锻炼,有计划地把后备干部安排到一线或重要岗位接受锻炼和参加各类培训。2、加、加强强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队队伍建伍建设设围绕院所学科建设,建立后备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制度和青年科技人员导师制。创造条件,加强扶持,争取研究人员都能攻读在职硕、博士,委托相关高校举办处所级干部博士课程(学历)进修班,鼓励 10 位以上有潜力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年轻的处所级干部攻读在职博士。继续抓好国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7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候选人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3、推荐和培养,逐步提高他们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加、加强经营强经营管理人才管理人才队队伍建伍建设设通过在职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我院派往院所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学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的人才。探索人才人事代理制度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努力为院所发展提供人才人事支撑。4、加、加强创强创新新团队团队建建设设深入推进以创建优良学术环境、优秀合作氛围和优质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优”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建立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团队评价标准。改革现行人才培养制度,以实践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青年科技人员基层锻炼,实施“科技人员下乡纪录

54、”制度。加强继续教育、研究生管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博士进站从事研究工作。严格按学科发展需要培养与引进人才。5、 、加大教育培加大教育培训训力度力度建立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访问交流与进修、合作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岗位锻炼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式的多种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文献能力、总结能力、演讲能力、微机能力、策划能力、调研能力等。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高级专家理论培训班及各类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班。力争使我院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和知识更新达到 100。(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

55、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突出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点抓好内部机制转换,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积极营造科技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机制。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81、推、推进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有效集成涵盖科技活动全过程、多层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初步实现课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提高利用率;探索实行资金管理信息化和持卡销费管理。逐步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立统一的人才业绩数据库。加强固

56、定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物联网信息系统。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 1 个高标准的科研档案库。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办公室建设和视频办公系统,推动所级以上的会议保存视频纪录。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绩效考核体系效考核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不同工作类型、不同岗位人员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定性定量相结合,客观、全面地评价人才。实行分类考核制,对所处级干部全面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科技专家根据承担任务不同和科学研究规律,分别设置不同考核标准;建立一般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岗位聘任挂钩。加强任期经济责任

57、制审计和年度财务审计。建立研究所所长和部门负责人问责制。3、建立健全有效的、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财务管理体系管理体系适应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建立准确的资金核算制度、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的经费审核报批制度以及严谨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规定。 (1)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力度的控制,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2)在保证各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资金帐户管理体制,强化资金收支监管,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在充分实行委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

58、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核算中心的管理。 (4)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争取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在我院的实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194、 、进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继续推进岗位聘任后继管理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定推进绩效工资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和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以实际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努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完善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企业经营

59、收益的分配机制,明晰科技成果的产权关系,建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与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5、完善国有、完善国有资产资产和和经营经营性性资产资产管理机制管理机制进一步盘活土地房屋等存量资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七)推(七)推进进“凝聚力工程凝聚力工程”建建设设, ,营营造造优优良良创创新新环环境境坚持把实施“凝聚力工程”建设作为我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促进事业发展贯穿党组织活动的始终,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1、增、增强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针对性性

60、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原则,根据党员、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职工思想状况定期分析制度,建立职工思想情况的个人档案。遵循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科技人员的特点,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职工,也要从业务上、成长上帮助职工。2、塑造、塑造积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极向上的精神理念规范科技活动的价值取向,树立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科技为民为主体的科技价值观。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八字”院风教育,注重科技人员道德养成、自身的道德实践、道德自律,引导科技人员讲求科研手段、实验取证的纯

61、洁性,树立良好的科学作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发展规划203、 、营营造良好的学造良好的学术术氛氛围围积极弘扬努力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团队精神,营造学术民主、尊重个性、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使科技人员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全院上下真正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4、加、加强强制度建制度建设设坚持“依法办院”、 “以德兴院”,建立和完善决策体系、监督体系、管理体系、人事体系和分配体系,从而推进现代科研

62、院所制度的形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职称评聘分开、工资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克服论资排辈等观念和机制弊端,搭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平台。5、 、坚坚持以人持以人为为本,充分本,充分调动调动各方面的各方面的积积极性极性努力改善科技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干部职工的生活待遇。真心实意地关心老同志,切实把“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喜闻乐见、有益健康的活动,切实让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坚持向离退休同志通报工作制度,注意听取老同志意见和建议,让老同志共享院所改革发展的成果。充

63、分发挥统战、工青妇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凝聚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指导鼓励他们深入开展“职工之家”、 “工人先锋号”、 “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等有特色的创建活动,营造和谐氛围。四、保障措施(一)加(一)加强组织领导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各所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晰职责,各司其责。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加强考核,规范奖惩,有效发挥全院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

64、规划发展规划21(二)多方争取支持(二)多方争取支持充分利用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全院的科技工作融入到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中,寻找和选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争取尽可能多的政府项目支持,尤其是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的支持。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与龙头企业、市县的联系,主动搞好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通过技术转让、成果入股、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与院外产业实体合作,实现双赢。积极开展对台对外交流与合作,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加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提高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集中力

65、量支持重点建设项目。(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院党委考核院属各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实行人才工作“一把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度。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费用投入的比例,在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等工作。积极拓宽人才投入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以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促进人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人才流动制度,鼓励单位采用客座、特聘、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的用人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大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优化组合。(四)加(四)加强规强规划的划的组织实组织实施施全院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本规划,明确目标和重点,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督促检查、评价考核,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切实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