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3417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周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

2、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

3、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

4、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

5、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负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因为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

6、没有发生过动摇。答案D解析将“新的文体不断涌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 、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价值。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

7、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色。答案A解析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希望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因为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

8、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文人都”说法错误,文中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去修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守着渠水,整整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

9、人更有资格。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生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里。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

10、一碗面,丢下两块钱。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的,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一语未了,掩面而去。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虽九死

11、其犹未悔”!不能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的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中位于前列?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

12、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了要账的。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这个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万元也没有人要。只得停产。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摘自新华网)4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所选取的三

13、个素材非常典型,极具代表性,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太行人身上坚韧的精神,可歌可泣。B“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开挖红旗渠的张家的叙述,过渡到下文发展旅游的申兰英与原海生的故事。C林州地处山区,以前缺水、贫穷,但林州人引入了漳河之水,并发展了旅游产业,使林州经济位居河南108个县市的前列。D桑中生曾经成功地投资多晶硅的开采,成为亿万富翁;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产,现如今桑中生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答案D解析“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是桑中生曾经破产时的情形,而非“现如今”的情形。5“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4分)答: 答案在张氏一家等人的共同努力下,

14、红旗渠有了水。申兰英与原海生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给太行山带来了春天。挖煤汉桑中生,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标题对“太行之力”的诠释,“太行之力”的实质是“坚韧”的精神。然后在文中寻找“太行之力”在太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文章写了张氏一家、申兰英与原海生夫妇、桑中生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正是对“坚韧”精神的最好诠释。考生需概括人物事迹,表述时要突出他们经历磨难时的坚强。6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突出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 答案简洁凝练。如“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一语未了,掩面而去”等,语言极其简洁,干净利落。激情澎湃。文章用富有感染力的

15、语言,记叙了太行山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语言激情澎湃。如“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生动形象。如“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解析本题要求对文章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从具体的语句中概括出语言特点,并分点作答,做到语言规范。关于新闻的语言特点,平时要积累一定的术语,从而避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新闻的语言特点一般有:客观准确、生动形象、朴实通俗、简洁凝练等。明确了这些,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夹克衫王溱陈立这些日子燥得牙花子都肿了。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