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2011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6年秋季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6年秋季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2、知道唐朝灭亡,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治局面。【知识重点】唐玄宗后期朝败;唐朝灭亡【学法指导】指导自学,划记知识点与小组合作。 (历史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目标和小标题在教科书上勾画知识点,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求助.)1、 安史之乱1. 原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_,任人_,朝日趋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_,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_逐渐集军权、行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2. 经过:755年_和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_3.结果:

2、763年终于被平定。4.影响:对_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_;逐渐形成_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_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_,无以为生。2.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唐朝灭亡:_年,_建立了后梁权,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_、_、_、_、_五个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_”。我的疑问是: 【合作导学】 1.你认为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订正后在书中标记)【分层导练】1. 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不理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

3、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起义2. 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 A.张角 B.黄巢 C.安禄山 D.史思明3.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 A、李渊、黄巢 B.李世民、朱温 C.李渊、朱温 D.李世民、黄巢4.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辽宋夏金 C.魏晋南北朝 D. 五代十国5. 下列现象不是“安史之乱”

4、造成的是( ) A北方生产大受摧残 B黄河泛滥成灾 C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D许多州县成为废墟6.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 A.观光旅游 B.建立外交关系 C.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D.想征服中国7“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8.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在唐朝,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鉴真和尚B玄奘 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总结提升】(记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1、知识方面: 2、学习方法: 3、情感认识:任务型阅读在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考题形式以表格形和树状形为主,文章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篇幅往往较长,阅读量大,但结构清晰。该题型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量较高,答案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局限于原文,原词填空题和词性、词形变换题在逐渐减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的题逐渐增多,另外还有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考题,这必将增加该题型的难度,所以得分一直偏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