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1273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颂专题一标题爱国情怀黄河颂课型新授教案序号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课件 专项笔记本专题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训练重难点:感情朗读,理解文本,品味鉴赏,体会中心。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一、进入情境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二、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一)初步感知 1、抽读课文,思考最能体现黄河外在形象的是哪几句诗?靠哪个字领起的?领起了哪些内容? 2、生答上问题师板书“望”。 3、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请同学们为这

2、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 4、抽读方案,齐读方案,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三、感悟探究,合作交流:1、小结与过渡: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2、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3、角色朗读三小节,点评。4、学习第一小节 A女生齐读,思考赞美黄河的什么? B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交流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英雄故事? 5、分组学习余下的两小节。质疑问难,重点品味疑难语句。

3、交流探讨解决。如:“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等。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赞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去赞颂她,目的是什么呢?试从文本中找出点明写作主旨的语句来。(重点体会这两句的修辞、作用等四、拓展延伸:交流展示课前整理的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典故故事,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母亲河。 五、课下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另外的七个乐章,同学们可以去查找品味。我们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广泛地开展阅读,简单写出自己的探究收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

4、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色彩、气势、形态、力度)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生答师板书“颂”“摇篮”“屏障”“精神”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此过程略)师小结:这两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表现了中华儿女有着像黄河一样坚

5、强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号召人们学习黄河,像她一样伟大坚强,拿起刀枪,奋勇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黄 河 颂 望-颂 -学 雄 浑 壮 阔 摇 篮 伟大坚强 屏 障 精 神评价要点1.能学会朗读的技巧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2.能概括课文内容;掌握品味诗歌优美语言的技巧;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教学反思任务型阅读在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考题形式以表格形和树状形为主,文章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篇幅往往较长,阅读量大,但结构清晰。该题型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量较高,答案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局限于原文,原词填空题和词性、词形变换题在逐渐减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的题逐渐增多,另外还有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考题,这必将增加该题型的难度,所以得分一直偏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