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488053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4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和合文化 一、 _ 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都深深地烙上 了文化的印迹,文化参与了中医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的构筑,中医所包含的 哲学思想,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特有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和合” 观念贯穿在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民族文化及医学药事等各个层面上。儒 家、道家和墨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均是中和,因此和与中和是中国文化 精神的精髓。而医学是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因而,社会文化对医学的 影响也是深刻的,特别是传统医学与古代社会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它既体 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史、哲学史,又体现了人文史。受惠于中国古代 “天人相应”思想的

2、中医整体观,以及注重平衡、强调“中和”的文化观 念,不仅是中医思维方法的主线,而且还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以及 临床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的“和合”文化特征 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 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 合、融合、联合等。“和合”,就是指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统一,而且,这 种统一是处于最佳状态的统一,对立的双方没有离开对方而突出自己。 中医学强调,人体是阴阳平衡的统一体。平衡、和谐,人就健康;失衡就 曲黎敏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9 2 0 页。 杨建华著:中华

3、早期和合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页。 8 3 中 臀 理 揄 髓 系 建 棒 中 的 禾口 厶 口 又 化 开口 厶 口 文 化 傅 统 舆 现 代 化 8 4 得病。治病就是“培元固本”、“补偏救弊”、“扶正祛邪”,达到阴阳恢复的 和谐平衡。 ( 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 二元和合是中华早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体用一源、知 行不二、神形兼备、道器不离等。“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 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 分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 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

4、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 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具体而言,在古 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 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 其哲学观是重视整体、恒动、顺应自然的有机自然观。 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 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 和谐。注重从整体、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讨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疾病 发生、发展、演变规律,既重视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以及内在联系,也 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同时在“气一元论”古代哲学观点的

5、影响下, 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宇 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 动的结果。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故生命也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人体是一个形气转化运动 和能量代谢平衡的机体,维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 原和属性,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天人关系,遂有“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疗理念。因此,中医学始终强 调运用动态平衡的思维观来认识人体的生、长、壮、老和分析人体发生疾 病后的一切病理变化,从而把握或预测疾病的发展脉络和演变

6、趋势,确立 相应的治则治法,调节阴阳平衡,抑强扶弱,补偏救弊,充分发挥指导临 床诊疗的作用,以达到治病求本的根本目的。 美籍华人学者成中英教授认为:“有许多错误观念的形成是由于认为自 念然: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h t t p :w w w p p 3 9 c o m l u n w e n s e y i k 2 0 0 6 0 8 4 9 0 3 9 h t m l ,2 0 0 3 年1 2 月6 日。 然与人是对立的,如果这种天人相对立的观念是对的,人显然会遭受自然 的迫害,或人将为自然所完全控制。”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 自然威胁,如2 0 0 3 年肆虐的S A R

7、S 和禽流感、2 0 0 4 年底印度洋海域的海 啸及地震夺走了近3 0 万条生命、2 0 0 5 年美国南部“卡特里娜”飓风灾难 堪与“9 1 1 ”恐怖袭击相比。因此,与大自然建立一种较少破坏性的和谐 共处关系,应是当代文明社会的明智之举。 ( 二) 人际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自然相应,和合共生,人道依存于天 道,天道服从于人道,而天道与人道的这种整体和谐也正是迄今为止中医 相对于西医的最大意义。西医将人视做解剖的器官,将疾病与患者的生命 相分离,而中医则始终把病人当做一个与环境、宇宙相关的整体,将人的 生命与健康当做其理论的中心与目的。而这种整体观念正是“

8、人的医学” 的一种体现,也是未来全世界医学的目标。 “医乃仁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者爱人”已成为超越时空的 道德评判标准,它规范着中医学的伦理道德观,其以“和”为贵的精神取 向,决定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人的自 然物质( 生物) 属性,而且尤为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必然受N 多 t - 界变化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生活行为方 式、人际关系变化等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产生较大影响。中医医德观是强 调“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观,重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医理论体系 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学模式处处强调“以人为本”和“治病救人”这一 医

9、疗宗旨,即保持人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健康和合的生命活动,在整体 观念指导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躯体和心理同等重要、“形神兼备” 等重要的医学理念,以不损害人类的生存条件( 环境) 和生命健康为前提,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治病救人”作为医生必备的道德底 线,把医德修养放在做人的首位,崇尚淡泊名利、志存救济、潜心医术、 关爱众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社会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道德取向。 ( 三)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崇尚与“道”的自然和合 道家哲学从自然的永恒性和无限性,以及它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 何裕民著:中医学方法论,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10、,第7 3 页。 曲黎敏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2 页。 8 5 中 臀 理 揄 髓 系 建 耩 中 的 采口 厶 口 又 化 禾口 厶 口 又 化 傅 统 舆 现 代 化 8 6 天然合理的统一中去追求人类生活的理想,主张纯任自然,摆脱物役,超 越于一切利害得失之上,以求与“道”的自然和合。 中国古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也 蕴涵了养生学的一些原则,并且这些观念也渗透于中医预防医学理论之中。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养生保健方面。其 宗旨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古代思想家老庄的道家学说,对中医养生学 的

11、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内经强调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就是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在医学养生观中的体现。中医的预 防医学理论,至今仍在指导着现代人养生康复,使老年人、亚健康状态的 人群在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得到有效的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 质量。 二、中医理论的和合思维认知模式 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或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即是 “和”。和是被普遍认同的、一般的原理、法则,亦是思维自由创造的理想 价值。它是人处理与自然、社会、人际以及人自身心灵关系的根本原理、 法则。中华“和合”文化的理论实质,就是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全 面的、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指导行

12、为。这一思想几乎被中国 历史上所有思想文化流派所认同、接受和应用,特别是成为儒家核心思想 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已经根植于 人们的潜意识中,而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一) 整体思维模式 我国古代思想家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努力营 造事物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创造和阐发了和合文化。究其实质精髓,一方 面,他们将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和合的统一体,如吕氏春秋指出:“天地 和合,生之大经也。”这种思想在淮南子中也有所论述:“阴阳和合而 万物生。”另一方面,他们强调人与自然要保持“和合”的关系,这方面最 杨建华著:中华早期和合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

13、9 9 9 年版,第1 3 5 页。 张立文著: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4 0 页。 常丕军:“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P o w e r e dB y :D v b b sV e r s i o n7 0 0S p 2 C o p y r i g h t 2 0 0 4 - 2 0 0 8F a m e 2 u C o m ,2 0 0 5 年7 月2 5 日。 著名的论述就是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但是,我国思想家最主要 的贡献是将和合文化运用于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强调社会要保持和合的整体 性。这种在和合观念下的整体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

14、所谓整体观,即把自然界、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加以 观察和认识,既重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 客观存在) ,又考虑人 体内部脏腑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功能,更强调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 和谐统一。从整体观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 法、方、药各个方面,反映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同样着眼于从整体到局 部。也就是在考虑个体或局部的事物时,置身于整体大环境的背景中去观 察和分析,如中医学在揭示疾病的病理机制时,既强调局部病变引起某个 脏器的功能改变,更注重该脏病变对他脏的影响,并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 论,分析和推导脏腑间的传变规律。再如中医的养生观,始终强调要“顺 应

15、自然”,因为人产生于自然,与自然在构成上具有同源性,这就决定了中 医的养生理论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只有适应自然界 的节气变化,“无违天时”,才能健康无病,体现了中医特有的“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不仅从整体观出发探讨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而且也 强调人自身的整体性,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整体的一部分。因此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意从整体活动中去分析和研究局部病变的实质。 除了脏腑病变可以互相影响外,脏腑( 内在) 的病变也可以反映于体表官 窍( 外在) 组织,在诊断疾病时,注意观察这些局部的异常变化,可测知 内在脏腑的病变,即从外测内。在治疗疾病时,也注重整体

16、层次的调整, 如治肝病时,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调理脾胃等,控制其病理转变, 体现了整体思维这一中医学特有的抽象思维观。 ( 二) 中和思维模式 二元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允执厥中则是这种精神作用下 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机制。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和以苟况为代表的儒 家,分别在学术上提出了折中趋合的理论。 邢贲思:中华和合文化体现的整体系统观念及其现实意义,载1 9 9 7 年1 月2 7 日 人民政协报。 杨建华著:中华早期和合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1 5 页。 8 7 中 臀 理 揄 髓 系 建 棒 由 的 禾口 厶 口 又 化 采口 厶 口 文 化 傅 统 舆 现 代 化 8 8 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换言之,“中”即平衡状态, 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行为适度性。“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 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中和”就是强调平衡与和谐。 古代哲学家认为,对业已建立起来的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