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83975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文化及中华文化2-1文化及特征 文化学 (文化科学、文化哲学) 国际上 :1838年德国人L 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学” 。八十年代形成热门 我国:三十年代开始探索性研究,后成“绝学”.改革开放后,兴起大规模的 “文化热” ,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全面 地位: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现代社会科学的三大基础科学 关于“文化科学”的评价 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1915年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文化学应被置于这个体系的顶端。”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卢伯怀特:“现代学者在人类学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发现,其意义之伟大,可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说相侔。” 什么是“人类”? 古希腊哲学家:人是“思维的动

2、物、语言的动物、政治(社会)的动物。” 前苏联学者:“人是劳动的动物、制造工具的动物。” 八十年代国外学者: “人类是唯一在地球上建造和发展出了文化系统的动物。”提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一、文化的概念及历史歧义 (人类认识文化的第一阶段) 文化的第一义:人工之物及过程 文化, Culture源于拉丁语Colere。 原义: 耕作、饲养、教育等人工创造过程及其产物,和自然过程及其产物相对立。 文化的与“自然的”、“天然的”相对立的含义,仍然是“文化” 的第一义。周易贲卦曰: 周易贲卦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观念的形成,始于人的最早的人天区分意识,把天之外的一切都含

3、于文化。(认识的第二阶段)文化的第二义:教育感化 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时期,重视社会的文治教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多指可实现教化功能的人之“文”。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 教化 在西方中世纪19世纪,文化 知识、 修养、教化 “the culture of grapes “ “The culture of pearls is the mainstay of this county. “ “a man of culture “ “a man of little culture” “anci

4、ent culture” (认识的第三阶段)文化的第三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E B Tyloy(E B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中,最早给“文化”以明确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社会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认识的第四阶段)文化是包含了物质产品的复合体文化人类学者B 马林诺夫斯基(英)提出: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一切对于人类活动、人类集团及人类思想和信仰的个别专门研究,必会和文化比较研究相衔接

5、,而且得到相互的助益。”(认识的第五阶段)文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体R 林顿(美): “文化指的是任何生活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生活方式。整个文化还包括诸如洗碗、开汽车等世俗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行为与那些在生活中被认为高妙雅致的事情相比,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 认识的第六阶段)对文化的形态、性质、功能的全面论述 AL克罗伯,C克鲁克洪(美): 现代西方比较而言,最受推崇的定义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播,而且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

6、念,又是其价值观;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之因素”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二、研究“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国人如何吃?”“文化影响力

7、,国家实力?”“旅游如何发展?”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架构,而且具有无形的或隐形的架构。文化从根本上制约和指导着人类的思考、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的方式。 三、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1、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意识文化 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意识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意识文化,是文化体系的核心。 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制度文化 制度: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 要求成员共同遵

8、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和各种具体的制度。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它体现了人的审美认识、理念、追求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系:三个层次是相互渗透的整体,意识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意识、制度文化的凝结。 文化结构之我见根据文化对文化主要载体依附程度的不同 意识文化(含制度文化) 文化 物质文化 技艺文化 技艺文化 “饮食技艺文化” 定义:在饮食原料处理、烹调、果蔬雕、 围边、上菜、摆台、桌边服务、消费 等餐饮活动中的各种技术、艺术活动。 作用:是物质文化形成的条件, 是意识文化表现的形式。 特点:1)对文化主要载体严格的依赖性

9、2)形式的可感性 “在食品原料有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精湛、深奥、模糊而且不断变化的饮食技艺文化,对推动饮食文化的发展、丰富意识文化体系起到巨大作用。 饮食技艺文化丰富了饮食物质文化,并成为饮食意识文化重要的源泉,技艺文化对文化主要载体严格的依赖性、强烈的可感性和特殊的商品性,也应成为饮食非物质文化挖掘、抢救、继承工作的重要思路。”2、按照文化流行的人群的不同: 雅文化 文化 俗文化雅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 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流行。 特点: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一定的系统性 和理论性。 反映:一个民族、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 长远利益,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 传播:政府推广,依靠文字、书籍和

10、正规 的教育传播。 形式:法律、教育、政治、文学、典籍、 制度俗文化(民间文化、下层文化) 在百姓中流行的大众文化。 特点:有较强的感性色彩,接近生活, 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 传播: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行 为传播。 形式:神话、故事、传奇、谜语、歌 谣、谚语、曲艺、民间小戏、风俗等。 “Folklore”研究俗文化的一门独立学科。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我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张岱年(1909-2004),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

11、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张岱年始终对文化问题感兴趣,尤其是1984年后,他在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民族性和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和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文化与哲学、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别:1、雅文化中,唯物论、无神论的精神根深蒂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影响大。2、雅文化中,“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俗文化突出富贵利达的价值观。 3、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俗文化中,“侠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4、吟诗作画,舞剑操琴,文枰对弈风流名士的爱好,是雅文化的标志。传奇、小戏市井百姓的娱乐,是俗文化的标志 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3.按照文化存在形式的不同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财” 文化财保护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2001年我国积极参与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活动中。 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