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

上传人:镜花****ul 文档编号:11482934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 材料.d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第四篇:xx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第五篇: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新村经济发展 新和堡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整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广场,描绘出一幅新农村景象。这就是阳高县委、县政府xx年实施移民搬迁成立的行政村,共安置8乡镇27村1200口人。 阳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ldqu;三农&rdqu;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ld

2、qu;政府引导、部门配合&rdqu;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和堡移民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投资370万元,硬化街内道路12公里,建公共厕所一处,村委会1处,门市46间,广场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间,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安装160kva变台一座,架设高低线路6.5公里。 在移民新村建成之后,及时成立了村&ldqu;两委&rdqu;班子,以党员为标杆,围绕高效产业,从种、养、劳务输出三方面发展新村的后续产业,保证移民&ldqu;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rdqu;。 从2

3、014年以来在村&(请勿抄袭WwW.haWrD.cM)ldqu;两委&rdqu;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短的一年内已建猪圈240个,发展种猪500头,育肥猪xx头,建竹竿拱型大棚350栋,发展万寿菊300亩,劳务输出300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移民的支持,离不开村&ldqu;两委&rdqu;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建强硬的新村&ldqu;两委&rdqu;班子 新村的发展离不开强硬的&ldqu;两委&rdqu;班子,村&ldqu;两委&rdqu;班子是党在农村各项

4、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新村&ldqu;两委&rdqu;班子是由搬迁户中品行好、有能力、有文化、有创新、有干劲、有经验的劳动能手、科技明白人组建起来的,同时班子主要领导都是多年来在旧村工作,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具备很强的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具备浓厚的群众基础。组建的新&ldqu;两委&rdqu;班子有坚强的素质和战斗力。 二、加强新村&ldqu;两委&ldqu;班子自身建设 按照高标准&ldqu;两委&rdqu;班子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组建了一支公正、廉洁、务实,团结、奋进、群众信赖的&ldqu;两委&r

5、dqu;班子。在具体工作中,&ldqu;两委&rdqu;班子成员全面践行&ldqu;xxxx&rdqu,一做政治上的&ldqu;明白人&rdqu;,坚决同镇党委保持一致,妥善处理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二做解放思路的&ldqu;引路人&rdqu;,带头树立市场观念、科技人才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和实干苦干观念,引导农民更新观念,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三做服务群众的&ldqu;贴心人&rdqu;,通过深入开展&ldqu;党员三结合&rdqu;、&ldqu;党员一对一联系进步分子&rdqu;、&ldqu;双培富民&rdqu;工程,带领农民闯市场、争当排头兵,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四做富民兴村的带头人,树立

6、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 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

7、、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请支持原创网站HAwrd.cm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4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

8、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

9、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14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14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

10、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

11、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14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

12、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

13、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

14、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4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

15、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14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14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