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81565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课后强化作业(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成才之路】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题1(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_答案(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

2、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 ;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解析(1)词的上阕写日间情景,偶尔放晴,却薄暮昏暝。词的下阕写夜间情景,更深人去,酒已都醒。上、下阕以暗移的时间为经线自然衔接,将词境渐次推进。(2)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较明显,只要抓住“秋阴” “向暝” “凄冷” “寒声” “雁影”这些重点词,即可确定情感类型。因“秋” “暝” “凄冷” “寒”均是表达凄情愁思的,而“雁”是思乡怀人的物象。下阕更深人去的凄清,孤灯映孤影,醉酒都醒,强化了旅思乡

3、愁的表用心 爱心 专心达。而末句“如何消夜永!”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2(2011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 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

4、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1)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 “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5、”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为考生熟知,由此即可整合出答案。3(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用心 爱心 专心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 登城写的是 , 望湖楼晚景

6、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答:_(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_答案(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横风吹雨” “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析(1)

7、要抓住登城诗中写雨特征的词“半有无” ;另外,题干中对望湖楼晚景中的雨的特点的概括“疾风骤雨”也是对答案从反面的提示。(2)题干中已点出它们都是“相对静止”的画面,而且明确要求让说的是在“结构中”的作用。谈结构中的作用,就要谈与前后诗句的关系;题干中“静”的说明,也是在提示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谈诗句间的关系。用心 爱心 专心(3)答题时要分别举出体现优美和壮美的诗句,对诗句分析时要讲出其所用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既有举例,又有赏析。4(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

8、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 “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_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表情。(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中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

9、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解析(1)这是一首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诗中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 “山又绿”了。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已至。谚语有“夏雨分牛脊” ,只有牛头牛尾之间,风雨已至, “泼浓墨”写色, “翩车轴”喻声。用心 爱心 专心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 “怒涛” “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鸣” “吼”突出声音之大。(2)“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 ;“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 “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 “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5(2011广东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