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81326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第 2 课时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 4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公瑾(jn)樯橹(l)羽扇纶(ln)巾B酹(li)江月 雄姿(z) 早生华(hu)发C狼狈(bi) 已而(r) 何妨吟啸(xio)D芒(mn)鞋 料峭(qio) 一蓑(shui)烟雨【答案】C(A.纶:un;B.华:hu;D.蓑:su)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 念奴姣 故垒西边B遥想 浪涛尽 小乔初嫁C萧瑟 人道是 乱石川空D周郎 任平生 山头斜照【答案】D(A.姣娇;B.涛淘;C.川穿)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2、是()A不少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把店名起得怪怪的,如把理发店称为“发新社” 、“高等发院” ,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只能让人贻笑大方。B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是真实,二是及时。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随时深入生活,如果事情已成明日黄花,再作报道往往就失去了新闻的意义。C最近包头中院审结的万里大造林案,罪犯诈骗所得资金之巨,受骗人群范围之广,案件影响之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D从喝饮料也可以看出人的身份,喝可口可乐、特仑苏的,多为成功人士或白领;喝大碗茶甚至自来水的,多属下里巴人。【答案】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是成语的使用。A.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

3、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句中与“让人”部分重复了,建议删去“让人”二字。B.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C.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中感情色彩不对,可将“令人叹为观止”改为“令人震惊”等。D.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句中用错对象,可改为“下层人员”之类。)4下列句子中的“国”字,与例句中的“国”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用心 爱心 专心 2例:故国神游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C妇人暂而免诸国。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答案】A

4、(例句和 A 都当“地方”讲。B.国家;C.国都;D.国家)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 “拍” “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 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C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5、这两句中,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 “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答案】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 D 项理解欠妥)6下面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C这首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

6、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 。D这首词运用象征手法,含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答案】D(“象征手法”不对)7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B “莫听” “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C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厌倦而立志归隐的倾向。D这首词即景生情,因自然之景而谈人生哲理,在简朴之中见深意,寻常之处见波澜。用心 爱心 专心 3【答案】A(词中开头表现了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但结尾明显透露了归隐的想法,所以 A 项不妥。)阅读下面一

7、段话,完成练习。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8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两者交换就不协调。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

8、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 “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 “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 “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答案】D(恰恰相反,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

9、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牛皮烘烘的。)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词,完成 911 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这是一首叙事词,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安排叙述的?答:_用心 爱心 专心 4_【答案】风雨之处向前展望回首过去评价。10作者在风雨中的行为是什么?心态是什么?哪一句从自然的风雨联想引申到了人生过程?答:_【答案】行动:吟啸且徐

10、行。心态:谁怕?引申:一蓑烟雨任平生。11 “山头斜照却相迎”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答:_【答案】说明无论什么样的风雨,总会过去,前面的路总有阳光迎接着我们。表明了苏东坡对逆境的乐观态度。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13 题。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词中“我欲人间”五句,写作者幻想飞升,又怕_,随之_自得。这几句显得摇曳多姿,扑朔迷离。(用词中原句填空)结合作者当时

11、的实际,说说为什么作者“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答:_【答案】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作者写此词时,政治上不得志,欲遗世独立,但仍然盼回朝廷一展抱负,却又担心党派之争难以容身,借“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隐寓其中,显得空灵蕴藉。13 “人有婵娟”五句,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答:_用心 爱心 专心 5_【答案】十全十美,自古难求。天下离人能长久地共赏明月,也足慰平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古木苍藤图明蓝仁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1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

12、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15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答:_【答案】“争” 。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四、高考热点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倘若真的能化寂寞为思考、变寂寞为实干、改寂寞为娱乐,那么我们就能精神抖擞,走出寂寞;洗涤心灵,获得新生;变得朝气蓬勃,成就一番大事。调整:_【答案】洗涤心灵,抖擞精神,走出寂寞,获得新生。17就“如何走人生之路”的话题,为下面的文字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句。莎士比亚只有一个,但是穷毕生之力以研究莎翁的人有多少?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全力钻研考证,治“红学”的人有多少?王羲之只有一个,但是千百年来,专习“王字”的人有多少?问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