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80896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弹 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形变的含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和条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示意图2. 过程与方法由物体形变引入,探究弹力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小形变放大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弹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任何物体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2.教学

2、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三、 教学策略设计1.教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启发式讲授,多媒体辅助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归纳法四、 教学用具实验仪器:弹簧,橡皮泥,海绵,尺子,带导管的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激疑 导入新课】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入手,由手压弹簧、手弯直尺、手按橡皮泥等现象,引入形变的概念。2. 观察两种形变,思考并分析两种形变有什么不同3. 引入两种形变的概念4.探究活动:微小形变放大法【引导 】 同学们,用手中有的弹簧、直尺、橡皮泥等工具,将其进行挤压,讨论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并提问】 请同学们观看老

3、师手里的弹簧,手用力压弹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如用手弯曲直尺,手压橡皮泥等,如PPT上面的几张图片,可以发现上述物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并提问】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形变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弹簧的形变与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总结】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力以后,能够恢复原状为弹性形变,不能自动恢复原状为塑性形变。【引导并总结】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因此我们采用放大法来观察微小形变,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体会放大法的物理思想。【动手操作】 学生任意将弹簧、橡皮泥等进行挤压【回答】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

4、【回答】 弹簧在挤压后可恢复原状,橡皮泥在挤压后不能恢复原状。【思考】 通过老师播放的演示实验会加深学生们对放大法观察微小形变的印象,体会物理实验的奇妙之处。在新课授课之前,需要对相关概念有所掌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体,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很快的引导学生们理解形变的概念,从而对弹力的定义有所了解。用弹簧与橡皮泥生活中两种常见的物品,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概念上的区分微小形变放大法的学习,加深同学们对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的理解,同时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神奇之处,提高对物理的兴趣,掌握物理探究方法。【观察体会 构建新知】1.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有什么作用呢?

5、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2. 引入弹力的概念3.弹力的方向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弹力,对典型弹力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并提问】 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弹簧或橡皮筋的两端,在其的弹性限度范围内拉弹簧或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思考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再进行实验2两手拇指根处相互挤压,发生形变。用心体会两手间的相互作用。【提问】 通过观察分析上述两个实例,同学们能够总结出弹力的产生的条件吗?【总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引导并提问】 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大小、

6、方向、作用点,很明显,弹力的作用点在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那么通过前面的实验,大家体会下弹力的方向应是如何呢?【引导并提问】 请同学们观看PPT的几幅图片,我们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弹力,并且对典型弹力-支持力和压力进行受力分析【思考猜想】 在老师的指导下拉伸或挤压弹簧,按压橡皮筋,两手拇指处相互挤压,发现手受到力的作用,向相反的方向挤压手,手有种被“挤压”的感觉【回答】 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并且发生弹性形变,就会产生弹力【思考并回答】 在手挤压弹簧时,弹簧给手一个向上的力,促使物体恢复原状,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思考回答】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拉力、推力、支持力等都

7、符合弹力的定义,因此都属于弹力范畴,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方向垂直于与接触面,由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也是弹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由两个实例引出弹力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得出弹力的定义,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们明白前面知识的学习都是在为学习弹力的概念进行铺垫,加深印象。再次由课堂回归到生活,使课堂不那么枯燥乏味。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弹力,说明弹力存在于生活中,使同学们产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欲望,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合作探究 深化理解】1. 各种接触面间弹力方向的确定点与平面接触点与曲面接触曲面与平面接触曲面与曲面接触2

8、.弹力有无的判断【引导并提问】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弹力在不同情况下的方向。首先讨论在点与面的接触时,弹力的方向是指向哪里的?请同学们对在光滑斜面上的木板进行受力分析,标出弹力的方向【提问】 同理对球与半球形的碗进行受力分析,标出此时的弹力方向【引导并提问】 研究过点与平面、曲面之间接触产生的弹力方向后,接下来研究曲面与平面接触产生的弹力方向又是指向哪里呢?【提问】 那么曲面与曲面接触呢?【总结】我们对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弹力方向进行总结: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方向;轻绳(或橡皮条)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点与面接触时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

9、(或接触面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平面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曲面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曲面与曲面相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过接触点的分切面,通过两球球心而指向受力物体。【引导并提问】 在对弹力的方向确定后,我们再来研究如何判断弹力的有无,判断弹力有无的常用方法有替换法、撤去法、假设法,现在我们共同来分析并体验这种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思考并回答】 利用受力分析,由力的平衡原理,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回答】 点与曲面间的弹力方向:与过接触点的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思考并回答】 曲面受力集中

10、于一点,因此曲面与平面接触时的弹力方向为: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回答】曲面与曲面接触弹力的方向为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即指向受力物体【思考分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对弹力方向的确定需要分为许多不同种情况,在每种情况下举一个例子让学生们观察,并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弹力的实际方向,明确弹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且指向受力物体,加强学生们对弹力方向的掌握,突破重难点。及时对弹力方向进行总结,加深对如何判断弹力方向的认识,及时巩固,以防学生们记忆模糊,将所学知识混淆。掌握判断弹力有无的几种方法,

11、学会分析总结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通过让同学们完成教材问题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们完成题目,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课堂小结【思考】仔细思考,完成习题,配合老师一起完成课堂小结,巩固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练习和小结,对课堂知识体系进行整体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完成练习和小结,达到检测与鼓励的目的。板书设计 3.2弹力1、 形变1.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体积或形状发生改变2. 分类:(1)弹性形变:物体在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撤掉力后恢复原状,如弹簧。 (2)塑形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撤掉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如

12、橡皮泥3. 方法:微小形变放大法2、 弹力1.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做弹力2.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 二者缺一不可3.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4.常见的几种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三、各种接触面间弹力方向的确定1.点与平面接触 2.点与曲面接触 3.曲面与平面接触 4.曲面与曲面接触 4、 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假设法、替换法、撤去法、教学反思:任务型阅读在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考题形式以表格形和树状形为主,文章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篇幅往往较长,阅读量大,但结构清晰。该题型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量较高,答案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局限于原文,原词填空题和词性、词形变换题在逐渐减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的题逐渐增多,另外还有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考题,这必将增加该题型的难度,所以得分一直偏低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