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ppt (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80614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396 大小:8.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ppt (1)._第1页
第1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 (1)._第2页
第2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 (1)._第3页
第3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 (1)._第4页
第4页 / 共396页
基础心理学ppt (1)._第5页
第5页 / 共3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ppt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ppt (1).(3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心理学,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心理和脑 第三章 感 觉 第四章 知 觉 第五章 记 忆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 言 语 第八章 技 能 第九章 注 意 第十章 情 绪 第十一章 动 机 第十二章 能 力 第十三章 气 质 第十四章 性 格 第十五章 群体心理,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的科学。 (一)人的心理现象,(二)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无意识现象: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

2、的心理现象。,(一)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二)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一、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四)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 信号检测论 间接测量法,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二、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三、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 克,达尔文,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

3、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之父。,冯 特,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和卡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考夫卡、苛勒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皮亚杰学派(皮亚杰),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

4、然后再研究整合了的要素。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描述。,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因此,不能把意识看作是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象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具有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认为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积而成。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理论根据主要来源于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

5、验;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意识活动; 不但研究个人当时的行为,而且还追朔其过去的经历,以探明目前行为构成的原因; 特别强调人类本能对以后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把性冲动看作为人类主要的本能。,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借用信息编码、加工、存储和提取等概念说明人的心理过程。,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

6、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一)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被提上心理学日程 (二)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917年,北大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 1920年,南京高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1922年,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出版。,19491956:学习改造阶段 19571966:开展研究阶段

7、19671976:停滞阶段 1977现在:繁荣发展阶段,第一节 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二、神经元和神经冲动 三、周围神经系统 四、中枢神经系统,(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构造,胞 体,胞 突,2、神经元的种类,按照神经元的功能,可分成: 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外导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二)神经冲动及其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在未受到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当某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膜内外电位就会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等过程。这一系列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传导局部电流,最快才120米/秒,最慢则几米/秒。

8、 神经冲动的传递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一)躯体神经 1、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共有31对。 2、脑神经 由脑发出,共有12对。其中3对是感觉神经, 5对是运动神经, 4对是混合神经。 (二)植物性神经 功能:控制机体内脏、平滑肌和腺体。 分为两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者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一)脊髓 (二)脑 1、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网状系统。 2、小脑 3、间脑:丘脑和下丘脑是间脑的两个主要部分。 4、大脑,(1)大脑的结构,(2)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区 躯体运动区 言语区 联合区 5、边缘系统,第二节 神经活动过程,一、反 射 二、两种信号系统

9、三、中枢神经过程,(一)反射的一般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二)反射弧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它是反射活动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三)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其联系是固定的。无条件反射是在种系反正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强化,即无关刺

10、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使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条件刺激物。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条件:1、无关刺激物必须先于或与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出现; 2、无关刺激物的强度(在生物学意义上)必须低于无 条件刺激物。 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第一信号指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由第一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指由语言中的词汇组成的刺激物,它是一种抽象和概括化的信号,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

11、变”。,兴奋过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皮层上产生的兴奋或抑制,并不停滞在原来发生的部位,而是要向邻近部位传播,使这些部位出现同样的过程,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到原来发生的部位。,2、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活动过程的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正诱导: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

12、强抑制过程。,第三节 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 二、整体说 三、机能系统说 四、模块说,拉什利 提出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前者强调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以均等的程度对行为发生影响;后者强调大脑是以总体的方式起作用的,行为效率与大脑受损的面积大小成正比。,鲁利亚 提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该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损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受到影响。他提出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 信息接受、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模块说 认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和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的结合能实现复杂的认知功能。,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一、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二、内分泌腺、激素及其功能,内分泌系统由

13、多种内分泌腺构成。内分泌腺是散布在机体内各处的一些腺体。它没有导管,故又称为无管腺。其分泌物称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 尽管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可以分别独立地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活动,但许多反射活动是由这两个系统共同完成的。,垂 体 甲状腺 副甲状腺 胰 腺 肾上腺 性 腺,第一节 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受性及其测定 四、心理物理规律,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神经生理学认为,感觉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有机体感受和分析某种

14、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一)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两者成反比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二)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两者亦成反比关系。在广泛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用公式表示

15、: I / I = K 韦伯定律 (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一)对数定律(费希纳) S = KlgR (其中S代表感觉量,R代表刺激量, K为常数) 对数定律表明: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对数的函数,即当物理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量以算术级数增加。,(二)幂定律(史蒂文森) S = bIa (其中S代表感觉量,I代表刺激量, b和a为常数) 幂定律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都是按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第二节 感觉的种类,一、视 觉 二、听 觉 三、其他感觉,(一)视觉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光 可见光:波长从390纳米到760纳米。,(二)视觉感受器,锥状

16、细胞:感明度和颜色 棒状细胞:只感明度 浦肯野发现:人眼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度。明视觉时,对555纳米的光最敏感;暗视觉条件下,人眼的敏感性向短波段位移,其峰值移至511纳米。此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三)感受野及特征侦察,感受野:能影响某一神经元反应的感觉细胞群分布的空间区域。 特征侦察器:仅对特异的刺激特征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 简单细胞 复杂细胞 超级复杂细胞,(一)听觉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声波 人耳可接受的声波:1620000赫兹。,(二)听觉感受器,毛细胞 声波由外耳道进入,引起中耳鼓膜振动,然后依次引起中耳3块听小骨的振动,从而引起内耳耳蜗内淋巴液的振动,于是带动基底膜振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一)肤觉,触压觉 温度觉 痛 觉,(二)嗅觉和味觉 (三)机体觉 (四)动觉和静觉,第三节 感觉现象,一、适 应 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