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479879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知识建构及技能掌握(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第一节 知识获得概述,一、知识的含义与作用 (一) 什么是知识 狭义的知识一般仅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而来的种种技能、技巧和能力。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就其储存形式而言,主观知识存储在大脑里 客观知识-表述出来传播开来,知识的功能: 辨别功能-辨认、归类 预期功能-推断未来 调节功能-

2、确定活动程序调节活动过程,二、知识的分类 1、直接知识、间接知识 2、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3、主观知识、客观知识 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5、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6、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用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图式 表征知识 命题如电脑坏了、爱德华在听古典音乐;命题网络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教室的图式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某类问题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是通过产生式

3、实现的。口渴了就喝水,学累了听音乐,如说出计算公式:功等于力乘以距离 W=FS-陈述性知识 如知道力的大小为5牛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0米,功为50焦耳-程序性知识,2、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 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表述的 隐性知识(缄默知识) 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为什么你知到的比你能说出来的要多?,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

4、、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通过同化,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并在自己认知结构中找到位置; 保持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 最后剖通过运用使知识广泛迁移,四、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1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与支架性学习 按照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就是要获得这些现成的知识。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直接呈现给学习者的,而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支架性学习,强调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动态地减少外部支持。,2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所获得的知识的不同形式

5、。 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学习者要将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观念联系起来,在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概念学习在于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将这类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 命题学习就是要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整体意义,这需要将新命题与头脑中原有的有关概念、观念联系起来。,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

6、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例如,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和“白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个总括性的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并列结合学习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但两者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联结时产生的。例如,一个学生学得并理解了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与变异的关系,现在要学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第二节 概念学习 一、概念学习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

7、面就是概念学习。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由符号(主要是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如“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对任何具体三角形所具有的关键特征的抽象:把凡是由三条直线构成的封闭图形都叫“三角形”。 大多数概念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例子、属性和定义。,(二)概念的分类 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中包含着一些非本质特征,如天上飞的才叫鸟,鸭不能天上飞,鸭不是鸟。树不是活的,树不能动,月亮能动,月亮是活的。 科学概念是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科学概念一般要通过教学

8、过程习得。日常概念中,垂直线是以水平线为参照;科学概念中的垂直线指两条相交成90度角的直线。,2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初级概念,也叫一级概念。它是经过直接观察概念的许多正、反例,从中分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 二级概念是指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初级概念。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大部分概念属于初级概念,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有些初级概念转化成二级概念。,3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 具体概念是指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而获得的概念,它是以是否能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这一概念为标准的。如“桌子”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定义概念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才能获得的概念。如物理

9、学中的“比重”概念,就是一个定义概念。 4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 易下定义概念是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如三角形。 难下定义概念是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如书、家具等。,(三)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奥苏伯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形式。 1概念形成 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叫做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儿童在生活中掌握日常概念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

10、初级概念的一种典型方式。对于抽象水平较高的二级概念或定义性概念,其概念形成过程则要通过审慎地辨别正反例子的特征,提出假设并通过教师或其他人的肯定或否定反馈,学习者重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把通过检验的假设应用到同一类事物的其他例证上去,才能最终获得概念。,2概念同化 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二、规则学习 规则(或称为原理)学习是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规则学习,规则学习与概念学习有许多共同点。但规则比概念更加复杂,所以规则学习比概念学

11、习要复杂得多。 (一)规则的含义 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说明。例如,比重=重量体积。这条规则是比重与重量、体积之间关系的说明。而“今天我感冒了,没去上学”就不是规则。 规则有很多种,在不同的学科里或不同的情况下表现方式很不一样。在有的学科以定义性的概念表现出来,如“平行四边形是两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有的是表现为使个人在特定情境根据各种关系而做出反应的能力,如语文中拼音标调的规则;有的是以科学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比重=重量体积”。,(二)规则学习的含义 规则学习是人类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学习,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等级性。就其实质而言,规则学习是学生能够在体现规则的不

12、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一个定义的概念就是一个特殊的规则,一个分类的规则。,第三节 知识的掌握与教学 一、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实现,(一)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二)知识的概括 1、概括

13、类型 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进行有效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既肯定和否定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本质属性(果实:苹果西红柿;橡树子、棉籽) (3)科学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三)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1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各有其优缺点,在运用直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直观教学的适用条件及具体的教学情况,做到效率高、针对性强。,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 正确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可使重要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注意、感知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

14、观察能力 教师在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观察前,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要观察对象加以分析,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观察后,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学会分析和总结,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观察的能力。,4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5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

15、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所谓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都是四边形的变式。,6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差异点和相互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方式有两种: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7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和问题的讨论中,以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思考、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

16、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导,不要代替学生匆匆作结论,改变“教师做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另外,教师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二、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保持是知识获得基础上进一步的心理加工过程,是学习知识重现和再认识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论的观点,知识的保持就是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有关记忆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持久记忆。,(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1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未被主体意识的记忆,这种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 25-2秒。,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1分钟。短时记忆的信息既有来自感觉记忆的,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的,它包括两个成分: 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