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79130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1.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2. 钱穆在中

3、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

4、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

5、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亩产5石稻”“ 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

6、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5.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王朝更替频繁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民起义的破坏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6.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

7、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 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 官僚体制开始成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朝重文轻武,故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扩大取士人数,成为宋朝文官政治建立的重要前提,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与文官政治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成熟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科举考试7.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A. 肯定了

8、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主要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8.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

9、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A. 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B.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C. 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D. 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说明上海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故B项错误;C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租界的变化9. 下图是18721900

10、年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出现上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洋务运动的破产B. 外商企业的刺激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 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后商办企业增多,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并非意味着洋务运动兴办企业全盘破产,故A项错误;外商企业的利润刺激是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原因,而非商办企业增多的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商办企业增多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名师点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是高考中

11、的一个重要知识。学生要了解不同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原因,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和特点。例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

12、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故选C。10. 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A.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 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11. 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末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A.

13、 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B. 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C. 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D. 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中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只有打破封建思想,使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而是认为以往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名师点睛】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

14、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他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12. 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A.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B.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C.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孙中山主张在西藏修铁路是为了“巩固

15、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民权问题;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99年,与新三民主义无关。13. “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A. 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B. 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C. 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D. 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金制者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体现当时男女对金牙的盲目追逐,实为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人们以金牙为美而非审美观念的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镶金牙风气的流行而非口腔医学的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全盘西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名师点睛】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考对于社会生活变迁的考查常常出现。例题: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