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74530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实验探究专题练习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图21)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s,平均速度为 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版权所有:21教育】图33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测平均速度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和

2、 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3)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1.02F铜1000.76G铜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

3、001.02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 _,_ _,_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 _,_ _,_的琴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4、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_ 。2m(5)课本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这种方法叫做:_。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有人建议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进行论证:A长号演奏时,号管的长度不同,吹出的声音就不同;B让正在发音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水花;C放在钟罩内的正在发声的闹钟,若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则几乎听不到声音;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小铅笔,把钟敲响后取一张白纸在笔尖上拖动,会看到白纸上会出现一条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实验是 ,其它的实验分别说明了什么 6、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

5、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2-1-c-n-j-y7、如图1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 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此现象说明;塑料球的作用是8、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1)在没有抽气时,

6、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选择_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如果选用另外一块,会因为: 的现象而难于确定像的位置;(3)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_ (A/B)这一侧观察;(4)移开棋子B

7、,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没有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10、图17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此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通过玻璃板找到像。如果有4厚和2厚的两块玻璃板,为提高实验效果,应选择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某同学点燃蜡烛后把它放在玻璃板前的某一位置处,再把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这两个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这组数据,他得出实验规律:“平面镜成像时物距总是与像距相等”。你认为该同学的做法恰当吗?为什么?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除了测量

8、物距和像距之外,还必须比较 的高度大小。1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

9、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12、如图11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反射规 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 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跟着减小,使 i增大,r跟着增大,r总是 i,说明 (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 ,说明 图7图8图913、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

10、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1)图8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9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14、如图所示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

11、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什么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晶体? 物体在ABCDE几点时分别处于什么状态CDEA B BC D E 它的熔点是多少? 从晶体开始熔化到所有晶体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min.15、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 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上。(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一光学仪器)。(4)在(3)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拿走光屏,再将

12、蜡烛放在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_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_的。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图中A、B、C三个位置时,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_,在B点位置放的是_,在C点位置放的是_。17、我们准备通过实验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用的器材有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凸透镜及相应的支座针对实验的过程,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适当内容或回答问题:(1)实验中,要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及光屏中心三者在_,这三者放在中间位置的应当是_(2)为了完整地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若透镜焦距为f,则蜡烛应放在凸透镜前物距u分别是:u=2f、u=f,以及u2f、_、_的三个区间内;(3)实验中我们首先要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如果实验当天是阴天,如何借助上述器材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18、小芳同学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