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4745273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6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文研读,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2、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

2、“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

3、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二)第2段,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

4、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三)第3段,

5、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

6、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三、归纳总结全文,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四、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

7、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

8、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人物分析,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 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