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详解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73826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网络详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神经网络详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神经网络详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神经网络详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神经网络详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网络详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网络详解资料(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前言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神经网络。这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神经网络。红色的是输入层,绿色的是输出层,紫色的是中间层(也叫隐藏层)。输入层有3个输入单元,隐藏层有4个单元,输出层有2个单元。后文中,我们统一使用这种颜色来表达神经网络的结构。图1 神经网络结构图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时,输入层与输出层的节点数往往是固定的,中间层则可以自由指定;神经网络结构图中的拓扑与箭头代表着预测过程时数据的流向,跟训练时的数据流有一定的区别;结构图里的关键不是圆圈(代表“神经元”),而是连接线(代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每个连接线对应一个不同的权重(其值称为权值),这是需要训练得到的。除了从左到右的形式表达的结构

2、图,还有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是从下到上来表示一个神经网络。这时候,输入层在图的最下方。输出层则在图的最上方,如下图:图2 从下到上的神经网络结构图二 神经元2.结构神经元模型是一个包含输入,输出与计算功能的模型。输入可以类比为神经元的树突,而输出可以类比为神经元的轴突,计算则可以类比为细胞核。下图是一个典型的神经元模型:包含有3个输入,1个输出,以及2个计算功能。注意中间的箭头线。这些线称为“连接”。每个上有一个“权值”。图3 神经元模型连接是神经元中最重要的东西。每一个连接上都有一个权重。一个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就是让权重的值调整到最佳,以使得整个网络的预测效果最好。我们使用a来表示输入,用w来

3、表示权值。一个表示连接的有向箭头可以这样理解:在初端,传递的信号大小仍然是a,端中间有加权参数w,经过这个加权后的信号会变成a*w,因此在连接的末端,信号的大小就变成了a*w。在其他绘图模型里,有向箭头可能表示的是值的不变传递。而在神经元模型里,每个有向箭头表示的是值的加权传递。图4 连接(connection)如果我们将神经元图中的所有变量用符号表示,并且写出输出的计算公式的话,就是下图。图5 神经元计算可见z是在输入和权值的线性加权和叠加了一个函数g的值。在MP模型里,函数g是sgn函数,也就是取符号函数。这个函数当输入大于0时,输出1,否则输出0。下面对神经元模型的图进行一些扩展。首先将

4、sum函数与sgn函数合并到一个圆圈里,代表神经元的内部计算。其次,把输入a与输出z写到连接线的左上方,便于后面画复杂的网络。最后说明,一个神经元可以引出多个代表输出的有向箭头,但值都是一样的。神经元可以看作一个计算与存储单元。计算是神经元对其的输入进行计算功能。存储是神经元会暂存计算结果,并传递到下一层。图6 神经元扩展当我们用“神经元”组成网络以后,描述网络中的某个“神经元”时,我们更多地会用“ 单元”(unit)来指代。同时由于神经网络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有向图,有时也会用“ 节点”(nod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神经元模型的使用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有一个数据,称之为样本。样本有四个属性,其中三

5、个属性已知,一个属性未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三个已知属性预测未知属性。具体办法就是使用神经元的公式进行计算。三个已知属性的值是a1,a2,a3,未知属性的值是z。z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这里,已知的属性称之为特征,未知的属性称之为目标。假设特征与目标之间确实是线性关系,并且我们已经得到表示这个关系的权值w1,w2,w3。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神经元模型预测新样本的目标。三 单层神经网络(感知器)2 结构下面来说明感知器模型。在原来MP模型的“输入”位置添加神经元节点,标志其为“输入单元”。其余不变,于是我们就有了下图:从本图开始,我们将权值w1, w2, w3写到“连接线”的中间。图7 单层神

6、经网络在“感知器”中,有两个层次。分别是输入层和输出层。输入层里的“输入单元”只负责传输数据,不做计算。输出层里的“输出单元”则需要对前面一层的输入进行计算。我们把需要计算的层次称之为“计算层”,并把拥有一个计算层的网络称之为“单层神经网络”。有一些文献会按照网络拥有的层数来命名,例如把“感知器”称为两层神经网络。但在本文里,我们根据计算层的数量来命名。假如我们要预测的目标不再是一个值,而是一个向量,例如2,3。那么可以在输出层再增加一个“输出单元”。下图显示了带有两个输出单元的单层神经网络,其中输出单元z1的计算公式如下图。图8 单层神经网络(Z1)可以看到,z1的计算跟原先的z并没有区别。

7、我们已知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可以向多个神经元传递,因此z2的计算公式如下图。图9 单层神经网络(Z2)可以看到,z2的计算中除了三个新的权值:w4,w5,w6以外,其他与z1是一样的。整个网络的输出如下图:图10 单层神经网络(Z1和Z2)目前的表达公式有一点不让人满意的就是:w4,w5,w6是后来加的,很难表现出跟原先的w1,w2,w3的关系。因此我们改用二维的下标,用来表达一个权值。下标中的x代表后一层神经元的序号,而y代表前一层神经元的序号(序号的顺序从上到下)。例如,代表后一层的第1个神经元与前一层的第2个神经元的连接的权值。根据以上方法标记,我们有了下图。图11 单层神经网络(扩展)如果

8、我们仔细看输出的计算公式,会发现这两个公式就是线性代数方程组。因此可以用矩阵乘法来表达这两个公式。例如,输入的变量是(代表由a1,a2,a3组成的列向量),用向量 a来表示。方程的左边是,用向量 z来表示。系数则是矩阵 W(2行3列的矩阵,排列形式与公式中的一样)。于是,输出公式可以改写成:g( W* a) = z这个公式就是神经网络中从前一层计算后一层的矩阵运算。3.效果与神经元模型不同,感知器中的权值是通过训练得到的。因此,根据以前的知识我们知道,感知器类似一个逻辑回归模型,可以做线性分类任务。我们可以用 决策分界来形象的表达分类的效果。决策分界就是在二维的数据平面中划出一条直线,当数据的

9、维度是3维的时候,就是划出一个平面,当数据的维度是n维时,就是划出一个n-1维的超平面。下图显示了在二维平面中划出决策分界的效果,也就是感知器的分类效果。图12 单层神经网络(决策分界)感知器只能做简单的线性分类任务。四 两层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1.引子两层神经网络是本文的重点,因为正是在这时候,神经网络开始了大范围的推广与使用。Minsky说过单层神经网络无法解决异或问题。但是当增加一个计算层以后,两层神经网络不仅可以解决异或问题,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非线性分类效果。不过两层神经网络的计算是一个问题,没有一个较好的解法。1986年,Rumelhar和Hinton等人提出了反向传播(Back p

10、ropagation,BP)算法,解决了两层神经网络所需要的复杂计算量问题,从而带动了业界使用两层神经网络研究的热潮。目前,大量的教授神经网络的教材,都是重点介绍两层(带一个隐藏层)神经网络的内容。2.结构两层神经网络除了包含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以外,还增加了一个中间层。此时,中间层和输出层都是计算层。我们扩展上节的单层神经网络,在右边新加一个层次(只含有一个节点)。现在,我们的权值矩阵增加到了两个,我们用上标来区分不同层次之间的变量。例如代表第y层的第x个节点。,变成了,。下图给出了,的计算公式。图13 两层神经网络(中间层计算)计算最终输出z的方式是利用了中间层的,和第二个权值矩阵计算得

11、到的,如下图。图14 两层神经网络(输出层计算)假设我们的预测目标是一个向量,那么与前面类似,只需要在“输出层”再增加节点即可。我们使用向量和矩阵来表示层次中的变量。 , z是网络中传输的向量数据。和是网络的矩阵参数。如下图:图15 两层神经网络(向量形式)使用矩阵运算来表达整个计算公式的话如下:g(* ) = g(* ) = z由此可见,使用矩阵运算来表达是很简洁的,而且也不会受到节点数增多的影响(无论有多少节点参与运算,乘法两端都只有一个变量)。因此神经网络的教程中大量使用矩阵运算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至今为止,我们对神经网络的结构图的讨论中都没有提到偏置节点(bias unit)。事实上

12、,这些节点是默认存在的。它本质上是一个只含有存储功能,且存储值永远为1的单元。在神经网络的每个层次中,除了输出层以外,都会含有这样一个偏置单元。正如线性回归模型与逻辑回归模型中的一样。偏置单元与后一层的所有节点都有连接,我们设这些参数值为向量 b,称之为偏置。如下图。图16 两层神经网络(考虑偏置节点)可以看出,偏置节点很好认,因为其没有输入(前一层中没有箭头指向它)。有些神经网络的结构图中会把偏置节点明显画出来,有些不会。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明确画出偏置节点。在考虑了偏置以后的一个神经网络的矩阵运算如下:g( W(1)* a(1) + b(1) = a(2)g( W(2)* a(2) +

13、b(2) = z需要说明的是,在两层神经网络中,我们不再使用sgn函数作为函数g,而是使用平滑函数sigmoid作为函数g。我们把函数g也称作激活函数(active function)。事实上,神经网络的本质就是通过参数与激活函数来拟合特征与目标之间的真实函数关系。初学者可能认为画神经网络的结构图是为了在程序中实现这些圆圈与线,但在一个神经网络的程序中,既没有“线”这个对象,也没有“单元”这个对象。实现一个神经网络最需要的是线性代数库。3.效果与单层神经网络不同。理论证明,两层神经网络可以无限逼近任意连续函数。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面对复杂的非线性分类任务,两层(带一个隐藏层)神经网络可以

14、分类的很好。下面就是一个例子(此两图来自colah的博客),红色的线与蓝色的线代表数据。而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代表由神经网络划开的区域,两者的分界线就是决策分界。图17 两层神经网络(决策分界)可以看到,这个两层神经网络的决策分界是非常平滑的曲线,而且分类的很好。有趣的是,前面已经学到过,单层网络只能做线性分类任务。而两层神经网络中的后一层也是线性分类层,应该只能做线性分类任务。为什么两个线性分类任务结合就可以做非线性分类任务?我们可以把输出层的决策分界单独拿出来看一下。就是下图:图18 两层神经网络(空间变换)可以看到,输出层的决策分界仍然是直线。关键就是,从输入层到隐藏层时,数据发生了空间变

15、换。也就是说,两层神经网络中,隐藏层对原始的数据进行了一个空间变换,使其可以被线性分类,然后输出层的决策分界划出了一个线性分类分界线,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导出了两层神经网络可以做非线性分类的关键隐藏层。联想到我们一开始推导出的矩阵公式,我们知道,矩阵和向量相乘,本质上就是对向量的坐标空间进行一个变换。因此,隐藏层的参数矩阵的作用就是使得数据的原始坐标空间从线性不可分转换成了线性可分。两层神经网络通过两层的线性模型模拟了数据内真实的非线性函数。因此,多层的神经网络的本质就是复杂函数拟合。下面来讨论一下隐藏层的节点数设计。在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时,输入层的节点数需要与特征的维度匹配,输出层的节点数要与目标的维度匹配。而中间层的节点数,却是由设计者指定的。因此,“自由”把握在设计者的手中。但是,节点数设置的多少,却会影响到整个模型的效果。如何决定这个自由层的节点数呢?目前业界没有完善的理论来指导这个决策。一般是根据经验来设置。较好的方法就是预先设定几个可选值,通过切换这几个值来看整个模型的预测效果,选择效果最好的值作为最终选择。这种方法又叫做Grid Search(网格搜索)。了解了两层神经网络的结构以后,我们就可以看懂其它类似的结构图。例如EasyPR字符识别网络架构(下图)。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