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73163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林高新完全中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严歌苓芳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纠缠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电影主创方将其改名为芳华,出版方也顺势将小说改名。对于改名,电影主创方是这样解释的:“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与“你触摸了我”相比,“芳华”这个名字更能触发一代人对青春时代的集体怀念与致敬。 但在严歌苓小说芳华中,作者对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警惕,并未急于让“一

2、个人成为“一代人”,或者让“一代人”代替“一个人”。书中的何小曼成为战斗英雄后,叙述者“我”小穗子看了关于何小曼的新闻报道,“只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那么回事,可是说不出所以然”。这个“不对劲”,正是源于个人记忆被集体叙说覆盖后的困惑感与无力感。对于个人记忆,严歌苓说:“我了解的他们,是多出许多层面的。”而集体叙说则是要在这许多层面中,找到高度凝练的那个惟一的层面,个体只得湮没其中陷入失语境地。这种清醒和警惕决定了小说的写作方式。叙述者“我既参与记忆之中,又随时准备跳出故事之外。在娓娓讲述后又笔锋一转,“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一句话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拽出故事,与讲述者一同冷静

3、旁观。这种安排颇有德国作家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味道,演员在台上突然跳出剧情直接面向观众讲话,使观众不会沉浸于剧情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感受。一言以蔽之,讲述者或表演者是要让读者、观众去思考,而不是去体验。事实上,严歌苓在处理其他题材时,一直是一个注重外部体验的作家。如写陆犯焉识,她亲自去青海农场实地采访。她以一种新闻记者式的严谨与敏锐,探寻秘密,发现人物,收集细节,然后重新编织成一个个故事。而在处理以芳华等为代表的文工团题材时,面对最为切近真实的生命体验,曾经的文工团员严歌苓恰如其分地保持了距离,个人记忆的原始形态得以保存。因其自身经历的独特性,隔着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隔着文化差异与身份认同,

4、隔着个人经历与历史变迁,严歌苓实现了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审视乃至审判。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不仅使严歌苓在处理同类题材时避免掉入“伤痕”“反思”的窠臼,也为她其他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养分。诚然,个人记忆一旦开始被回顾、被叙说、被阅读,就很难摆脱集体化的命运。虚构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永远是两位一体的存在,不可能割裂,也不可能统一。在芳华中它们和谐共存,隔空对话,犹豫地试探地触探着过往曾经。 (摘编自2017年12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芳华的改名,更能体现出严歌苓代表一代人集体怀念与致敬青春时代。 B芳华中引入了“陌生化”理论,缘于严歌苓对

5、集体叙说保持清醒和警惕。 c芳华作为表现文工团题材的作品,用新闻记者的态度深入探索了个人记忆。 D芳华中呈现的集体与个人的存在状态表明将它们割裂或者统一是不现实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立足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评论小说芳华,立论新颖。 B文章用小穗子感到“不对劲”来举例论证个体会湮没在集体叙说中而失语。 C文章将严歌苓对不同题材的处理相对比,评价了她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 D文章承认了个人记忆无法完全摆脱集体叙说的客观现实,使逻辑更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你触摸了我没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电影可能就不会改名为芳

6、华。 B叙述者小惠子出入于故事与现实,可见作者严歌苓在努力避免个人记忆被集体化。 C芳华的创作告诉我们,写作要对外部体验和个人生命体验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D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和警惕,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孙姨和梅娘史铁生柳青的母亲,我叫她孙姨,曾经和现在都这样叫。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最早听说她,是在1972年底。那时我住在医院,已是寸步难行;每天惟两个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同学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快过年了,纷纷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人来看我。有一天,他们跟我

7、说起了孙姨。“谁是孙姨?”“瑞虎家的亲戚,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以前政治运动里被打倒过,现在连工作也没有。”好在那时我们对政治运动已经有了理解。时代正走到接近巨变的时刻了。“她的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了。”“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活儿干,养这个家,还得给儿子治病。”“可是邻居们都说,从来也没见过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瑞虎说,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见见她。那老太太比你可难多了。”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说,我们都还不知道梅娘是谁:我们这般年纪的人,那时对梅娘和梅娘的作品一无所知。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一个人,生命中

8、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两年后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历史尚未苏醒。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院子。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

9、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障的梅娘吧。她跟我们说笑了一会儿,拍拍我的肩说“下午还有事,我得做饭去了”,说罢几步跳上台阶走进院中。瑞虎说,她刚在街道上干完活回来,下午还得去一户人家帮忙呢。“帮

10、什么忙?”“其实就是当保姆。”“当保姆?孙姨?”瑞虎说就这还得瞒着呢,所以她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当保姆,越远越好,要不人家知道了她的历史,谁还敢雇她?我写到这儿,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不由得已是另外的景象阳光暗淡下去,鸽子瑟缩地蹲在灰暗的屋檐上,春天的风卷起尘土,卷起纸屑,卷起那不死不活的叫卖声在小巷里流窜;一个伛背弓腰的老人在奋力地打扫街道。孙姨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儿子和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残酷的是,这种病总是在人二十岁上下发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活蹦乱跳地长到二十岁左右,忽然病倒,虽四处寻医问药,但终告不治。这样的母亲可怎么当啊!这样的孤单的母亲可是怎么熬过来的呀!这样的在外面受着歧视

11、、回到家里又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儿女先后离去的母亲,她是靠着什么活下来的呢?靠她独自的歌声?靠那独自的歌声中的怎样的信念啊!我真的不敢想象,到现在也不敢问。如今,我经常在想起我的母亲的时候想起孙姨。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我,不由地就想起孙姨,那时她在哪儿并且寻找着什么呢?又过了几年,梅娘的书重新出版了,她送给我一本,并且说“现在可是得让你给我指点指点了”,说得我心惊胆战。不过她是诚心诚意这样说的。她这样说时,我第一次听见她叹气,叹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往事如烟,年轻的梅娘已是耄耋之年了,这中间,她本来可以有多少作品问世呀。现在,柳青定居在加拿大。柳青在那儿给孙姨预备好了一切,孙姨去过几次,但还是

12、回来。那儿青天碧水,那儿绿草如茵,那儿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四周是果园,空气干净得让你想大口大口地吃它。孙姨说那儿真是不错,但她还是回来。她现在一个人住在北京。我离她远,又行动不便,不能去看她,不知道她每天都做些什么。有两回,她打电话给我,说见到一本日文刊物上有评论我的小说的文章,“要不要我给你翻译出来?”再过几天,她就寄来了译文,手写的,一笔一画,字体工整,文笔老到。瑞虎的姐姐时常去看看孙姨,帮助做点儿家务事。我问她:“孙姨还好吗?”她说:“老了,到底是老了呀,不过脑子还是那么清楚,精神头旺着呢!” (取材自史铁生记忆与印象)【注释】梅娘(19202013):现代女作家,本名孙嘉瑞,多写婚姻恋

13、爱题材,表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有“南玲北梅”之誉。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中的“特棒”一词是对孙姨逆境中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是为了引起作者见她的兴趣。B. “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对梅娘的文学成就竟已不为人知的感慨和叹惋。C. 作者“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看到的是自己现在对孙姨遭遇的理解,更是她因历史原因而多舛的命运。D. 孙姨叹息之后的沉默充满了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无奈:现在已经是作者这一代作家的时代了,自己已经过时。5. 请概括初次见面时孙姨留给作者的印象。(5分) 6. 本文的题

14、目也作“回忆梅娘”。你觉得和此处的题目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