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73051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一边倒”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D“求同存异”解析:“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新中国要求独立自主;“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答案:

2、A2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至今仍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外交原则和方针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政策“求同存异”方针“一国两制”方针ABC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领域中国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对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并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仍富有极强的生命力。答案:D3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

3、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干无关;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与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无关。为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本题选B项。答案:B4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

4、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A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解析: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1949年提出来的;B项是1953年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关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C项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D项说法错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答案:B5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

5、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合作同盟条约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解析:从材料“登上国际舞台”“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可以看出这是指的1954年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故选C项。A项是在1950年,B项也与材料中的“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不符,D项是在1955年,在日内瓦会议后,与材料中的“第一次”不符。答案:C6(2017山西忻州高

6、一检测)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D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解析:A项说法很明显不符合事实;C项指的是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D项中,中美关系改善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答案为B项。答案:B7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7、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这次会议”是指()A中印会谈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亚非国家”“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可以判断是1955年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8、材料二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客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结合材料二,指出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解析:第(1)问,思考“异”要从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着手,“同”

9、要从与会各国在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面临的相同困难等入手。第(2)问的第一小问,一要说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二要指出与会各国的分歧;第二小问,较为简单,只要依据教材回答即可。第(3)问要指出二者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灵活运用答案:(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大多数与会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2)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作用:使会议向团结反帝的方向发展,促进会议取得成功。(3)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以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