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72323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任何企业都在执行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这种战略可能是有意制定的,也可能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在后一种情况下,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效果。这些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基础研究需要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相关科研人员的长期默默地工作,这种工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选择此种战略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且要求企业能够提供长期的、强有力的资金以及人力上的支持。应用性研究企业利

2、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去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探索一种新工艺。与基础研究相比,所需件时对间较短,资金要求相对较少,创新的风险也小,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设施调整,从而基础性研究投资的要求相对较低,当然,与之相应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相对小。创新对象的选择 由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上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这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给企业带来特色的形成,而且可能是成本的优势。它

3、由企业完成。 工艺创新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亦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力。由企业完成。 生产手段的创新由内外结合完成。由于每种机器设备的制造都需要利用企业不可能同时拥有的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其他生产条件,而且企业即使拥有这些条件,有能力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但由于数量有限,不可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生产成本可能很高,因此企业一般都是从外部获取各种机器设备。因此生产手段的创新亦可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生产手段的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可能是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结果,亦可能由此引发而引发产品或技术的创新。因此如果由外部厂家来实现生

4、产手段的改造,就有可能使得企业与此有关的产品创新或技术创新的过程、甚至仅仅是意图过早的为竞争者所察觉,从而难以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竞争优势的形成或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关键生产手段技术创新的内部组织就是必然的选择了。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与创新基础的选择都涉及通过创新可能达到的技术先进程度,不过基础的选择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技术革命,特别是基础研究导致的创新可能为整个行业的生产提供一个全新的基础;而创新水平的选择则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战略,还是后发制人的战略。 先发制人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市场

5、竞争中高人一筹。先人一步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某种新的生产工艺,采用这种战略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即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已获得在市场竞争中某段时期的垄断地位。先发制人的优点:1、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先发制人可是企业树立起一种开拓者的形象或声誉。这种声誉是竞争者难以形成的。2、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在其他企业未意识到之前,企业即以开发并进入某个市场。企业最先占领的也通常是最易占领的,可给企业带来最丰厚利润的市场区段,另外该企业所采用的产品方法可能逐渐被整个行业所接受,并成为行业的标准。3、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任何产品都是经由一定的销售渠道被传达到消费者手中的。这种渠道的

6、容量是有限的,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吸引能力。率先行动者可选择最有利的部位,还可能利用先期进入的机会,与销售渠道签订排他性的合约,封锁后来者进入市场的渠道,使后来者难以进入或提高进入市场的成本。4、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新的产品或新的产品的制造方法可能需要企业利用新的生产资源。与销售渠道的进入一样,率先行动者可获得最有利的原材料等要素的来源,甚至可以与供应商签订排他性的要素供应协议。5、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利润 率先推出某种产品可使企业至少在初期成为这种产品的垄断生产经营者,从而使企业以远远高出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那些对产品感兴趣的用户。当然,如果企业不愿自己生产,可将技术专利以高价卖给对

7、其感兴趣的企业。缺点:1、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开发费用,不可能与其他同行分担这笔费。独自承担巨额的市场开发费用,将使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开发失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开发成功,从中获益的将不仅是自己,而是整个行业的市场。显然独自承担开发费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2、需求的不确定性 率先行动者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市场开发费用,但用户队伍能否形成,被唤醒的市场有多大的容量,已表现出的需求可能朝什么方向变化,都是不确定的。由于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已表现出的需求也是经常变化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先行企业以之为基础的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活动具有更大的风险。与之

8、相反,后期行动的企业则可以更新的、更确定的信息为基础,风险相对较少。3、技术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一种新技术,无论是关于产品的技术还是关于工艺的技术,在实际运用之初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它能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技术的变化并不一定 是连续的,可能是跳跃的,由于这种形式,今天的先进技术明天可能就落后。当技术相对地确定、其变化沿着相对连续的路线前进时,先行动的企业可以不断的把原有技术的东西转移到新技术上,从而始终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给后来的追随者提供了机会。后发制人的优点:1、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2、根据已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3

9、、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创新方式的选择 有两种选择利用自己的力量独自开发,或者与外部的生产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独自开发:不仅要求企业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技术人员,而且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供调动。若能成功,企业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的利用新技术来组织生产,形成某种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将要独吞后果联合开发: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集中更多的资源进行更为基础性的创新研究,并共同承担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开发失败,共同分担各种风险。开发成功企业不能独自利用研究成果组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协作伙伴也有权分享共同的成果

10、,也有权从这种成果的利用中分享一分市场创新的利益。 影响企业在开发形式上的选择,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资源可支配状况以及开发对象的特点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的认识的不同可能是其深层次的原因。 竞争无疑是市场研究的第一准则。正是竞争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技术创新领域也是一样,竞争促使不同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去竞相开发和采用新的技术,生产新产品,利用新材料和设备,以获得市场经营中的某种成本或特点优势,咱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不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必然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发展。但不同企业单独的进行所有的技术研究,特别是与理论基础

11、有关的技术创新研究,大部分是重复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因为力量分散而进度缓慢,而且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相反这些活动如果能有组织的进行,会节约成本,加快成果成形的速度,且一旦开发后使更多企业受益,给社会进步带来巨大贡献。 实际上,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为经营范围限于国内的企业所重视,也是许多国际企业的普遍选择。 合作开发不仅可使合作各方共同承担剧额的开发费用和与之相关的开发风险,而且由于优势的互补可以开发出独自进行时难以开发出的新技术。 合作研究的组织进行,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主动,而且更需要政府的推动。案例1 海尔集团自主创新,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1984 年海尔集团刚刚创业时,是一个资不抵债、

12、濒临倒闭的集体小企业,只有600 多人,销售收入300 多万元、亏损147 万。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海尔砸冰箱事件在为企业赢得了美誉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企业质量意识的觉醒,拉开了科技创新竞争的序幕。年,海尔冰箱开始进军德国,为了验证自己的品质,海尔人把冰箱揭掉商标,与同样揭掉商标的德国产品摆放在一起,进行全面质量检测,结果海尔一下子得了个加号,得分最高,超过了德

13、国利勃海尔。仅仅年的时间,海尔就消化并吸收了余项国外冰箱生产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海尔标准”,实现了海尔强大技术基础。对海尔实现自我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根基。海尔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研制生产出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冰箱产品,此后,国内第一台分体组合式冰箱、世界第一台无氟、节能、大冷冻力三合一的抗菌冰箱等等相继问世,使海尔技术创新步入新的台阶。于是,“海尔中国造”响彻大江南北。如今,海尔一发不可收,东南亚海尔、中东海尔、欧洲海尔到目前,海尔已拥有个海外制造基地和海外贸易公司。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突破亿美元,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突破亿美元;在美国升以下冰箱市场中海尔占以上的份额,居第一位。今年前个月,海尔出

14、口创汇和海外生产、海外销售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和。在中国家电业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和你争我夺的利润追逐战中,张瑞敏冷静地提出“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的独到的观点。他所说的价值战,就是以自己独特的追求自主创新技术的方式,实现企业、产品和市场价值,实现自主技术的扩张。这是海尔能够成为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公司的核心基础。综观海尔发展的历史,技术创新一直是其成长和壮大的主要动力。其成长轨迹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进程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海尔技术创新国际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下列三个阶段: 合资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研究中心和发展体系输出技术或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分支机构。如今,海尔每年的自主技术投入已经达

15、到了年销售收入的。下面通过两个案例来更好的理解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案例2三星: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有人说,韩国以三星为代表是学习模仿日本,成功地重走了一遍日本走过的道路,有一个发展电子工业的基本大法“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三星公司成功地重走了日本公司的发展之路,特别在作为电子工业的基础IC和FPD方面。日本NEC/东芝搞DRAM战胜了美国的Inte1,一度称霸于世;韩国三星公司还是搞DRAM打败了日本E1pida ,至今稳握世界DRAM市场牛耳。正如三星公司成立初的总裁李秉喆

16、说:“我们要是在电子革命中落后,我们就会永远沦为落后国家。” 90年代掀起的以TFT-LC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浪潮,三星公司不甘落后,紧跟日本Sharp公司,于l995年推出22英寸LCD屏,1997年上市30英寸屏,1998年开发出高清LCD TV,并出口美国。 三星公司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同时,始终强调内部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强调在提升内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寻求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三星电子自己认为:正是自主、不懈的研究与开发,才使三星电子成为一家冉冉升起的全球领导企业。1990年三星电子的研发经费为2 .0 9 亿美元,1997 年增加到9.04 亿美元,1998年为11.4 亿美元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