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472042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韵之离骚 资中筠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师节祝福语】 谷定珍 内容摘要: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深入体味鲁迅“无韵之离骚”一语的深刻含义,了解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认识中国的“英雄悲剧”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史记、淮阴侯韩信、英雄悲剧、司马迁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般认为,先生之“史家之绝唱”,乃指史记的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我认为,“无韵之离骚”一语,当含更深旨意。 史记,一部英雄的史诗。或叱咤风云,或纵横天下;或决战千里之外,

2、或运筹帷幄之内;或王侯将相之显贵,或闾里布衣之卑贱;或贩夫走卒,或刺客游侠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多为悲剧。有悻悻而去,有愤愤而隐,或蒙冤被杀,或被夷灭宗族。 可是,壮士英雄者,无一不愿为他人之“就天下”而竭力效死!韩信就曾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英雄悲剧”-壮士竭忠尽力“马革裹尸还”,死而无憾;君主则总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人们常常称史记为“悲剧性”的史诗。的确,开卷展读,悲愤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冤屈之气扑面而来。同时,司马迁,才华非凡而坎坷一生,仗义执言而受奇耻大辱,满腔悲愤郁于胸中。愤疾之情,沉郁之气流于笔端。对失路英雄,含愤志士,表现出

3、了极大的同情,或倾心赞叹,或悲悼惋惜;而对虚伪自私残酷荒淫的卑劣之徒,则给以无情的揭露与鞭挞,春秋笔法,尖刻讥讽,喷泻一腔怒火正是司马迁悲愤的一生,正是司马迁强烈的爱与激越的憎,使史记成为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成为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其“无韵之离骚”之深意,自在于此。司马迁如屈原,在茫茫黑夜里,仗长剑而望星空,不屈的思想时时闪烁出悲愤的雷鸣电闪,惊世骇俗,光耀人

4、间!不拘春秋之义,奋笔疾书,写尽人间不平! 但是,由于司马迁身处汉朝,他对于一些有关汉朝的人事的态度,只能以曲折委婉致之,愤激之意也时时蕴于反语讥诮之中。这种情况,在淮阴侯列传以及有关汉王朝的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留侯世家等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文字,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年,但是,今天读来,却仍颇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刘邦何许人也?六十多年前,日本一位研究史记的著名学者泷川龟太郎对三个人作了一个比较:“陈胜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高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曰:彼可取而代矣!”王鸣盛在史记商榷中尖锐指出:“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有人又作了形象

5、的比较:“项羽心黑而皮不厚;韩信皮厚而心不黑;刘邦则皮厚而又心黑。”其实,项羽背关怀楚,富贵还乡,其心何黑之有?韩信为人营造华厦万间,亦思一屋安居耳,其皮何厚之有?而刘邦倒的确称得上“皮厚而又心黑”。 汉王一伙人中,张良、萧何、韩信、樊哙等,大约只有刘邦的文化水平最低了。读史记,时时可听见他的下流骂人声。“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史记留侯世家)“而公”,犹言“你老爸(我)”。这是刘邦几乎对任何人都使用过的骂人话。(见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 心怀叵测,而厚颜无耻曰:“鱼取生说我曰: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对项伯,“兄事之”,“约为婚姻”,痛哭流涕,“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6、?”韩兆琦先生一语道破:“刘邦生性好大言,好侮人,今说话用此等腔口,盖一生中仅此一次。”(见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 对为他犬马一生的人,或狎侮猜忌,或夺兵诬杀。所谓“狡兔死,良狗烹”。 林伯桐先生曰:“汉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赞侯,英雄如淮阴,皆不免于疑忌;他如黥布之勇,郦食其之辩,其始皆不免于狎侮。”(见林伯桐会注考证) 韩信何许人也?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

7、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 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可谓冤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高呼“信之死冤矣”,随之条分缕析,以事实证之;深入本质,入木三分:“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庭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亦复部署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一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故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稀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怜也。” 韩信的悲剧,就在于他选择了为“皮厚而心黑”的刘邦卖命,然而不愿意一辈子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为刘邦卖命!如是则受猜忌,则被夺兵,则蒙不白之冤,则至夷灭三族! 读武涉、蒯通语,一针见血,淋漓尽致。然而读来几觉句句皆为司马迁语!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