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70640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试题(高新部)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昆曲年华孙可佳我的年华好像一直是浸透在昆曲里的。说不上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在回眸浅笑低眉的瞬间,我感到了一种温婉的倾诉。音乐并不高亢华丽,曲笛缥缈,灵动若水,安安静静地把故事说给台下的人听。时光那么自然地被带回到故事里的年代,有着几分古中国的慵懒精致。故事也许平淡,却因这样一种讲述的方式变得动人起来。昆曲之动人处,在于青春之美。你看杜丽娘是怎样“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又说着“你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你看春香和

2、丽娘怎故作错拿了鸳鸯砚、薛涛笺戏弄老儒生陈最良,莲瓣踢裙,舞动腰巾,一派娇俏动人。你再看潘必正怎样“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陈妙常怎样“岂无春意恋尘凡”,两个妙龄年华的年轻人那压也压不住的青春爱恋怎样舒卷开合昆曲是唱给青春年华的恋歌,青春年华将永远不会老去。欣赏昆曲是情绪在游走情节之中抑或情节之外,缥缈浮动抑或寂然不动。水袖流转翻袖,扬袖,磨袖,展袖,每一种动作附着不同的情绪。是谁说“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观法,即便没有舞台、灯光,没有曲笛、三弦,昆曲依然可以被敏感的心灵捕捉。很难说只有惊梦才是昆曲,一句念白就不是昆曲。曲由心生

3、,曲由心起。昆曲,总让我心生忧郁深邃的感叹。生旦们用精美的舞言讲述着他们的爱欲、别离、理想、现实忧郁常在别离中,“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妙常赶至江边,横在她面前的是奔腾的江水和幽默风趣的老年撑船人,永远也追不上时间的脚步了;“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香君和侯生背向而立,从此隔断了宿孽情根,将爱情与撕碎的折扇、逝去的家国一同埋葬;或是“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唐明皇在“林中雨声,檐前铃锋”中追忆着故都旧梦和皇朝霸业。岁月年华里停驻着多少只能回过头看,却再也不能抓住的美好!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前行

4、。昆曲也像国画,有着大块留白,从而让人牵挂惦念,衍生出灵魂的奔腾与情绪的放逐。最为倾倒的还是桃花扇。那是一个忧患老人沉重的叹息,叹息之中还有一种妩媚和舒展。起初以为是花间词,“楼台花颤,帘栊风抖今宵灯影纱红透”,一个秦淮歌姬,一个复社文人,绵密绮丽,花好月圆;然而再看下去,悲伤与痛苦便不可抑制地汩汩涌出。听左良玉“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声声哭出血泪;看李香君“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守护着爱情的良知。一个王朝的覆灭,一段爱情的逝去,笙歌靡丽中故臣遗老在掩袂独坐,他追问着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能够回答他的不

5、是斑驳的光阴,而是那彼此相爱的人,他们因家国不再无法生死相许,只得双双入道。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变迁,全由那一腔血染就的桃花扇自然地串联起来。桃花扇使明艳的昆曲变得厚重,原本轻盈的云步带着历史的沧桑。痛苦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痛苦抚慰着悲怆。年华易逝,多少青春年华、如花美眷、聚散离合都化作了岁月风云里的滚滚尘埃。然而艺术之美,令逝去的年华得到了纪念。我喜欢昆曲。我喜欢在某个斜阳正好的黄昏里展开一本套曲。唱一曲悠长的歌(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1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设透”一词形象而生动,既突出了昆曲对“我”的浸润影响,也表达了“我”对

6、昆曲的由衷喜爱之情。B不同的人欣赏昆曲的角度会有不同,即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伴奏,也不会影响观众对昆曲的体验。C首尾两段自然遥相呼应,突出“我”的感受,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就是“我”献给昆曲的一首悠长的歌。D文中大量引用昆曲经典曲目中的唱词,具体展现了昆曲动人的艺术之美,同时也使得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2昆曲有哪些动人之美?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加以概括。3文章为何要以“昆曲年华”为题? 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花草院落郑飞雪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

7、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空气中飘散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一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各色花草摇摆着,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 它们霸着这方

8、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光明正大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涸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地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

9、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

10、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风生的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

11、土地深处的脉搏。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的脚步。 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 下半月,有删节)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作品第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写院落的情况作了铺垫,也暗示了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B作品写

12、“我”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与“我”交流,让“我”“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出了村民的朴实。C作品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5从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的角度,简要赏析第段划线的文字。(5分)6作品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

13、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

14、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

15、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C. “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