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70423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资料(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Caroline,在国民国家时代,人们喜欢讲些“国民性”的玩笑,下面的笑话,即是一例。 有一豪华客轮即将沉没,船长命乘客跳海求生,他对美国人说,“跳下去,你就是英雄”,于是,美国人跳下。他对意大利人说,“跳下去,你会赢得女人青睐”,意大利人 毫不犹豫跳了下去。他对德国人说,“按规则,你应该跳下去”,德国人二话没说跳了下去。最后,船长对日本人说,“大家都跳了”,于是,日本人就跳了下去。,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看出日本人具有怎样的意识呢?,集团意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什么叫做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在日本社会中,集团意识的主要特征。 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以无比

2、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集团意识的定义,集团意识的产生,日本的集团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不断的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的熏陶,,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 。,集团意识的主要特征,重视群体,强调个体归属群体 重视“序列”,强调群体的和谐统一 “缘结”制度,群体爱护个体,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人个体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的影响 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影响

3、 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集团主义有很多形态。环境不好,心情不佳,要改变它,有两个途径:比如天气很热,一种选择是开窗或开冷气,客观环境对人不利的话,就改变客观环境;还有一种选择是不改变客观环境,而是改造自己的内心。意识到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改造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日本人的心灵,所以日本文化是主观色彩很浓的文化。 日本哲学家石田梅岩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石门新学,在18世纪的江户时代非常受欢迎,他的哲学思想就是:要适应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环境的话,就改变自己的内心,由此引发出理想的心灵状态,就是“诚”。在石门新学影响下,明治维新前的倒幕人士,在这种“诚”的信仰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诚心诚意想把幕府弄垮。

4、这就是日本人的心灵,这种主观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文化,与集团主义相结合,其表现无处不在,小到村落,大到地区,甚至扩展到国家。所以,大家在所属的集团范围内思考和行动,有什么不理解之处,惟一的方法就是调整个人的内心 。,back,集团主义原理运用于企业管理,就形成了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为特征的日本式经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职工基本上终生受雇于一个企业,接受这一企业的薪俸,与企业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因此也更激发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竭忠尽智。职工对企业是绝对的忠诚和无私的奉献,他们把企业视为自己的企业,不用监工、而加班加点着魔似地工作,甚至放弃休假和出国旅游,因而“猛烈社员”比比皆是。工

5、会也是按企业而组成,其作用是调解劳资纠纷,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使劳资之间能够保持较为温和的关系,从而使得日本社会的罢工、游行等劳资纠纷比欧美社会少得多。,back,终身雇用制度,终身雇用制度指的是员工一旦进入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人论关系组合,要求员工间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发扬和谐精神。 企业实行终身雇用制,员工在企业工作有安全感,不需要考虑失业等让人烦恼的事,员工需要想的是如何积极工作,员工可以享有年功序列工资制,每年可以按比例提高工资。,所以日本的一旦在企业就职,一般不想跳槽,而且企业经营好坏同个人收入有直接关系。因为经营好的企业员工待遇高,奖励多,如果企业经营不好而

6、倒闭,员工就失业,员工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同利益关系。因而在经济不景气或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员工就会更加拼命工作,忍受减少工资、降低福利等个人经济损失,为企业分忧,与企业共度难关。因为员工明白,企业倒闭,他们的工作以及对未来的保障也随之丧失。这就是日本员工为搞好企业而不惜牺牲自身代价的主要原因所在。,年功序列工资制,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日本企业的传统工资制度;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工资制度,其主要内涵是员工的基本工资随员工本人的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而且增加工资有一定的序列,按各企业自行规定的年功工资表次序增加,故称年功序列工资制。,促进了国家意识的高涨 保证了社会

7、的稳定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2.“内”和“外”,“内”,在日语词汇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家庭、家里的人;一种是指自己所在的组织、团体。,集团内与集团外思想的产生是过于强调集团主义的产物,日本人以集团为家,集团内的人也如同自家人,集团内的规章制度如同家规、家训。,在集团内,日本人一方面很在乎集团内同事们以及群体对自己的评价,誉则喜之,毁则忧之;另一方面也很在意上司的奖赏和评价,因为它不仅影响日本人的体面,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如调资、晋级等。因此,日本人为人处世小心谨慎、“忍”字当头、凡事尽量做到圆滑,不轻易外露锋芒,以免伤害对方,办事以不给对方添麻烦作为准则;工作中,提倡协作精神,以谦让、和

8、敬为本。,集团内,近几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到海外旅游的日本人逐年增多,各国关于日本及日本人的报道层出不穷。然而,从这些报道中看到的日本人似乎是另一副面孔:他们违反交通规则、出言不逊、盛气凌人、极不检点,与人们在日本内看到的谦恭和蔼、彬彬有礼、极富同情心的日本人判若两人。,集团外,为什么在国内和国外,日本人的表现完全不同呢?,原因是摆脱集团束缚的日本人放纵自己的结果,他们相信“旅途中的丑事无人知晓”,“旅途中的不检点”不会影响自己在集团的利益,所以他们才随心所欲,无视他人。,“内”、“外”思想产生的根源,(1)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等方面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文化方

9、面的隔断。日本列岛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吸收大陆文化的间接性和自身文化形成的后发性。由于岛国内部的岛与岛,岛内的山川之间的隔断等自然因素,形成了许许多多互不往来的群落,这是文化隔断的地理因素。,“内”、“外”思想产生的根源,(2)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早在弥生时代起就开始了水稻耕作。像插秧和收割这样的农活,就在今天的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大家互相帮助、共同作业的习惯。这种共同体文化让每个人都拥有极强的集团意识,绝对不能做出违背村约的事情,否则就会受到全村人的“村八分”的制裁。在日本进入近代化社会以前,人们的生活空间就是自己所属的那个村落。这种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不同,它更需要集体作业,更

10、需要每个村人都必需遵守共同的秩序。,“内”、“外”思想产生的根源,(3)再者,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37万平方公里,且适合居住的地域空间也很有限。特别是在都市,更是拥挤不堪,如今人口有1亿多,人们要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就要学会努力做到与他人和平相处,人们从小就懂得尽可能做到不给他添麻烦,宁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妨害他人的利益,宁可委屈自己,也不可破坏了大家的规矩。因此,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尽量客气委婉,待人接物方面尽量谦和周到,否则就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无法保持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内”、“外”思想,在中国常常听到“人熟好办事”、”圆图章不如熟面孔“的说法,反映了中国式的人际关系网的重要、。中国人在组合

11、自己的关系网或进入某一圈子”时,有时没有熟人的“引见”、“介绍”是很难的。在日本,这样的“介绍”显得更加的重要。,在中国,某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径直登门拜访某个对他而言十分重要的人,并获得成功, 在日后情感培养中结成稳定的关系,那么在日本这样做便会使拜访者难堪,成功率甚低。,美国人在与日本人交往中总结出的几个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初次与日本人交往,一定要有熟人或中间人介绍,不可贸然相见。中间人与你想认识的人,至少是同一级别或是更高一级。”,德国巴伐利亚汽车公司想挤进日本市场时,找不到一家汽车公司经销站为其销售产品,为此他们花费脑筋,找到了一家在日本具有相当信誉的食品公司达成协议,通过食品

12、公司原有的关系网在日本销售汽车。由于该食品公司之前已具有相当的商品信誉,日本人信得过,所以,就可以放心购买德国汽车了。由此可见,德国汽车公司进入日本市场,即进入日本经济关系网络中去的成功经验是看准了日本“介绍文化”的文化国情,食品公司无形中做了德国汽车公司的“介绍人”。,耻感文化,菊与刀的作者美国人类学家本托尼说过,日本是一种耻辱文化,西方是一种罪恶文化。西方人做了坏事,要到教堂去忏悔,以求心灵解脱。日本的耻感文化就是做什么事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他做了恶,犯了罪,只要这个事情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揭穿,没有让他感到羞耻,他就不会认错。他只要感觉到羞耻,他又会选择包括自杀、切腹这些激烈的行

13、为自裁。,耻感文化,在当今日本社会的各种阶层、各种领域里,一些蒙受耻辱或有不洁之名的人,往往会用自杀了结,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得到舆论的宽饶。,自杀,这种被世界很多国家认为是懦夫的行为,而在日本被称为是“保全名声,洗涮污名的最好方法”。,耻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走向国际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耻感文化不一定能在世界大家庭中得到认可。,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特拉维夫(以色列的首都)机场,发生了日本红军射杀30多人的惨案,当时日本政府立即给当地送去了100万美元的慰问金。结果这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不满,被认为是无原则的交易,是企图用金钱来逃避责任。日本方面认为,日本红军杀死30多人是日本国民的羞耻,送

14、钱表示慰问是符合人道主义的做法,与国际原则毫无关系。这种保全面子的行为,反而给日本人丢了面子,结果是为了遮丑反而耻上加耻。看来,在迎接新世纪国际化到来的今天,日本的“耻感”文化面临着异文化的挑战,耻感文化,日本人爱面子、重名誉是日本“耻”文化产生的真正思想根源。,由于日本人爱面子,他们就产生了遮丑意识。子女做了坏事,当家长的会觉得自己今后无脸见人;大集体、大家庭里如果有人犯了错误,会使大家不光彩。与其暴露于世,不如遮掩起来内部处理。这种遮丑意识日本人称其为“亲情般的体谅之心”,它可以增强日本人以集团为家的群体凝聚力,是家族式结构的必然产物,符合日本人以和为贵的精神。,4.“分”的含义,曾在日本

15、学习的某留学生回国后讲述了这样的一件事。他因住在郊区,经常需要做一个半小时的电车到学校。为了避免上班高峰期的拥挤,他把上课时间都调到了上午10点以后或下午1点左右,所以一般乘车都有座位。一天,他乘坐开往市内的普通快车去学校,利用这段难得的悠闲时间,倚在舒服的座椅上看书。不一会儿,车停靠下一站,有几个穿着工作服、提着工具箱的人上了车。当时,车上人不多,空座位也不少,但这几个人讲工具箱整齐地放在车厢的旁边,一直站着。列车行驶到拐弯处,广播里传来了列车广播员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声音,这位留学生向身边的一位穿工作服的人做了一个手势,指着旁边的空座位示意他们坐下,但是他们没有做,只是点点头,说了声谢谢。其

16、中一位年龄稍大点的那位轻声解释说:“座位是给乘客坐的,我们是铁路上的工作人员,是不该坐的。”这位留学生不解其意的望着他们。,4.“分”的含义,“分”在日语中的解释是身份、本分 、天分、职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把人分成不同等级的阶层。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为父守道,这是几千年来遗留下来做人的“本分”。,4.“分”的含义,日本人从小就习惯了特权、责任、义务的关系,“分”的含义,还表现出了日本人在道德上独特的相对性理论。“分”一方面是某种特权所限定的范围,另一方面又是某种特权的保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家庭里女人的地位,婚前服从于父亲,婚后服从于丈夫,未亡人服从于儿子。到了今天,这种传统的观念还依稀可见。然而,日本妇女在家里所持有的某种权利,“比亚洲任何国家妇女都大。家务事,由主妇承担,家政的责任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主妇的肩上,家内的事情女人说了算,包括经济开支、子女的教育等。,4.“分”的含义,“分”的的概念使日本人很少主动去有意识地做工作以外的事情,把工作、休闲、娱乐分的一清二楚,不能有所混同。即使是在自己家里也有类似的表现,丈夫常常被誉为是“油瓶倒了也不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