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9601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迫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2、”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孔孟儒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决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

3、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存天理 灭人欲天理,朱熹的义为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欲,即人之个性及个人的思想追求。但我最近看书,有

4、新解,说是程颐对此有过明确解释,即:“天理”是奉养,是人的正常享受;“人欲”是“人过之欲”,即过分的贪欲。把“存天理,灭人欲”合起来解释就是:保存正常的生活享受,灭掉过分的欲望。当然,朱熹是程颐的徒孙,论正宗得数程颐。但,是朱熹为程颐的理论套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帽子,使得中国不再有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别人责任链上的一环;是朱熹使得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个性的禁锢、社会权力的扩张方面达到了历史的最极端。黄宗羲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

5、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

6、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浙东学派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黄宗羲(16101695) 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明御使黄尊素长子。世居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县梁弄区东乡,明末时余姚县属会稽郡)。 思想:黄宗羲师事刘宗周,刘宗周(1578164

7、5),明代山阴(今绍兴)人,人称蕺山先生,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福王政权覆亡,绝食殉节。一生致力讲学和著述,先后在东林书院、首善书院、证人书院讲学,黄宗羲、陈确等都是他的高足。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信奉王守仁心学,但又提倡气一元论,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万物从“即有即无”的气中化生。承认宋儒所谓永存不灭的“理”;但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离气无理”。以心为主宰,用气贯通性、道、理。主“慎独”说,力倡“诚敬”。提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观点,但又说“静以宰动”。痛恨封建专制的腐朽,怀疑凭一人的独断能治好国家。其思想对黄宗羲颇有影响。并对19世纪初日本阳明学派也有定影响,著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

8、编。黄宗羲师承刘宗周,从王学出发,进而修正王学,又将王守仁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发展成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并从注重实际出发,否定有先于物的“理”或“心”的存在,摆脱“心学”。史学上开创浙东史学有鄞县万斯同、全祖望等,绍兴邵廷采、章学诚等两大史学系,前者有学术史的创造,后者有新通史的主张。浙东学派哲学理论基础是“气一元论”,政治思想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民本主义,源于孟子,又受邓牧等思想影响,主张治学“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提出“六经皆史”命题,倡导“经世应务”通经致用的治学目的;既不泥古,也不弃古,贵在创新,注重理性思辨;重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尤重政治思想史和近现代史研究,

9、着力表彰历史人物气节和实际功业;讲求真才实学、独立思考;“博学实证,质疑求信”、“明经通史,兼贯百科”为学派治学特点。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坎坷经历相关。早年继东林余绪,从事反对权奸宦官统治的斗争,颇具胆识。中年设“世忠营”结寨抗清。嗣后总结东林、复社思想,萌发反对封建政治思想,一部明夷待访录石破天惊。晚年专事学术,或讲学或著述,所著明儒学案为中国首部学术史。故自称“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在哲学上主张“盈天地皆气”,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物质的“气”所构成,“理”只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和秩序。但又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具有泛神论倾向。

10、其政治思想主要见诸明夷待访录,从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文化、人才选用等方面系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首次提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阐发“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与臣,共曳木之人”的君臣平等原则,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法律平等原则,“人各得自私自利”、“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人权平等原则。经济政策上,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批判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教育思想上,提出改革科举制度、改革教育制度的主张,并提出类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派的措施设想。梁启超和谭嗣同等倡民权共和时,曾将明夷待访录节抄印行数万本,秘密散布。 黄宗羲治学特点有三:既反对空谈,又反对

11、盲从;尤注重当前,注重事实;反对言行不一、文士无行,力主经世致用。“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梁启超语):一、重视史学,治史以寻求借鉴,倡导“经世致用”、培养史学人才;二、对明史修纂的贡献;三、注重野史、传状、墓志铭的收集编纂;四、注重“廿一史”表志,开清代补志补表学术研究之风;五、重视地理历法,恢复司马迁、班固传统;六、精于考证,力求真实;七、史论犀利深刻,批评弊政,导致改革政论;八、对历史著作体例的贡献一断代学案体;九、史学著作丰富,计有汇编前人诗文集类近20种约1000卷、专著(包括编著)类近70种约200卷、自著诗文汇编类近30种约50卷,共计120种约1250卷。哲学、史学外,

12、于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都有独到研究。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起初名绛,后来改名继绅,以后仍名绛,字忠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南京后,才改名为炎武(一作炎午),字宁人,而学者都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曾经自署圭年,又因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所以有时自号蒋山佣。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在山西曲沃因病去世,按过去的习惯计算,享年70岁。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伟大的民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平生“足迹半天下”,

13、一面考察山川形势,同时结识豪杰,联络同志,希望能有机会恢复明室;他一生勤奋治学,尤其重视有关国计民生、能“经世致用”的知识,治学的态度谨严而慎重,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取证,所以能够“博学于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考据学考据学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学者尝以为清代考据学之兴盛缘於清初的文字狱政策。例如孟森说: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明清史讲义)。萧一山说: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在异族的钤制政策

14、下,不甘心作无耻的应声虫,又不敢作激烈的革命党,自由研究学问,也怕横撄文网,那还有甚么办法?只好明哲保身,尚友古人,向故纸堆里去钻了。(清史) 王夫之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在哲学方面,认为气是宇宙本原,气有聚散,但无生灭,是永恒无限的实种方法即格物和致知是互相补充的,不能互相偏废。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行的主导作用,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还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

15、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他还提出民心向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性是变化的,“日生而日成”。他根据“性者生理也”的观点,强调理欲统一。要“以理节欲”、“以义制利”。他还提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要有“志节”,“以身任天下”。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是经过艺术创造的产物。他对文学创作中许多传统美学范畴都有发挥。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周易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种种坎坷与考验,或褒或贬,时衰时兴,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国文化和世

16、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