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468679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政治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_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浅谈政治新课程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常德市一中 李子绒 2009.7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两年多了,如何在实践中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我也一直在想,新课程有什么特点,新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不同,新课标与旧大纲的区别在哪里,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活动到底有什么新要求。现在我就谈点自己肤浅的感受。一新课程的特点(一)突出生活主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

2、两码事。思想政治新课程则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它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新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从而突现了对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从模块的设置、名称及主要内容我们就深刻地感受这一点。政治新课程结构设计一方面,考虑到高中学生理性思

3、想分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逐步形成学科概念奠定基础,因而四大模块都有一定的学科支撑,但同时也突出生活主题,即以生活德育为主线,从关注个人生活转向公共生活,进而跃升到社会生活三大基本领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在这三大领域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水平。同时把生活与哲学作为提升生活智慧的一个独特领域单独设置一个模块。这样四个课程模块的设置,既保持了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就每一个章节而言,基本体现了“生活理论生活”三部曲,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可见,思想政

4、治新课程使得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与其日常生活相互滋养,相互提升,促进了其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沟通,最终在课程内容与结构上实现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二)重视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进一步强调遵循高中生活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

5、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他们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谈感想,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感到,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确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新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每个单元最后都设计了活动课,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逐步增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6、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三)强调以人为本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包括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这就体现出其人文性

7、特点,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民主”的氛围和习惯,将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更加“民主化”!“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告诉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人文的角度看,选修课的设置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选修课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环节。”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多元智能结构等个性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记得高二第一学期,学校就发放了选修模块教

8、材,许多学生对选修课尤其是选修五生活与法律常识充满期待,这就是学生需要的。尊重学生的需要,就是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也体现了人文性。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通过这些方法,政治教学克服过去抽象的、空洞的和苍白无力的弊端,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维他命”。思想政治新课程虽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措施,但总的来说是强调“发展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总的精神还是“以人为本”,促

9、进全面发展。(四)主张开放多元“开放性”的特征使这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具有革命性。思想政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重大变革,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评价制度等将沿着开放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政治新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

10、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1、开放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向学生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2、开放的教学形式思想政治新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

1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3、开放的教学时空。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活动时空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空间。4、开放的课程评价。思想政治新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

12、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新课程的评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开放性,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另外,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尺度也变得多样而灵活。二应对策略新课程改革使置身其中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没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法教;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教不了;没有刻苦钻研、善于反思和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绝对教不好。根据新课程的突出特性,通过观摩了常德市及

13、湖南省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比武活动和我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总结,我觉得实施新课程中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政治课程,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冷落了发现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性、能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14、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不论是课堂上的阅读讨论分析,还是课前或课后的探究都应放手,相信学生并依靠学生自己解决相关问题。1、尊重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等,逐步把学生引入通向成功的轨道。记得在学习兼顾效率与公平时

15、,我设置这样的情景: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电脑城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电脑城B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如果你是应聘者,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我以为学生都会选择应聘B店,虽然风险较大,但薪酬可能会更多。结果全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前者,他们的理由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性格较内向,希望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一般即可,或者是现在A店工作一段时间,为将来在B店工作积累经验。我尊重他们积极思考后作出的选择,而没有强迫他们接受诸如年轻人应该有远大抱负、感冒风险的豪情壮志等观点,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了轻松和谐的氛围,收到较好的效果。对学生多元思维和个性选择的尊重在2009年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天津卷第39题第(2)问:有人认为,青年志愿者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先公后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赞同第一种观点。大公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应该作为当代青年的不懈追求,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去。参考答案二:赞同第二种观点。先公后私是一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这有利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发展,有助于更多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该题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