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衣食住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8388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6.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衣食住行.(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的衣食住行 一、衣着和佩饰 “衣”有广义和狭义两层理解: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一切用以蔽体的东西。 1、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是头。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贵族与平民头衣不同。贵族为冠、弁bin、冕,平民为帻z。 冠: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闱。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史记平原君列传:免冠谢,固留公子。 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2、、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弱冠”,指刚刚进入成年。 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横)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笄。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代不戴冠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曹 操,刘 邦,通天冠,万历皇帝的金冠,万历孝端皇后的凤冠,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元服。 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由延、旒li、纩kung、紞dn组成。延又写成綖,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纵向地装在冠圈上。旒是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小圆玉。纩是系在冠圈左右,悬在耳孔外的玉石。紞是用以悬纩的丝绦。旒、纩、紞都是冕的部件。 汉以后只有皇帝

3、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chng h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bin、爵(雀)弁之分。 诗经卫风淇奥:会弁如星。,冕,爵 弁,bin,五代金镶玉步摇,冠、冕、弁都是“元服”,大同小异。说文“冠”字下说:“弁冕之总名也。”三者都是平时戴的,打仗时还要在冠上加胄。 胄:打仗用的帽子,加冠上,秦汉后叫兜鍪mu,后叫盔。 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 未行冠礼前头发任其下垂,称髫。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人不剪发,孩子头发长了,就

4、紧贴发根扎在一起垂于脑后,叫“总发”。 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蹑踵侧肩。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胄(盔),帻:平民所戴,发髻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 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 李白古风: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陌头:俗人帽子,又称帞m头、络头、缲so头、绡头等。 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陌头后代转称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留全发、戴冠,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帻,z,2、体衣 “衣”的狭义是上衣,跟“裳”并列时,“裳”指下衣。

5、 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襦:短上衣。 谷梁传宣公九年:陈灵公通于夏征舒之家,公孙宁、仪行父亦通其家,或衣其衣,或衷其襦,以相戏于朝。 襦有长短之分,长襦“自膝以上”,短襦“施腰”,有时称腰襦或小襦。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杜甫别李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为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深衣”(连衣、裳为一,下面垂到踝部)则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庶民的礼服。,古代上衣有单、夹之分。单衣叫襌,夹衣叫袷、複。 古诗妇病行: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贴身穿的衣服称亵衣、泽、衷衣。 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 诗经

6、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说文:衷,里亵衣。 古人御寒之服有裘、袍、襺(左衣右茧)。 裘是皮衣,毛向外,说文“表”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袍是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史记范睢列传:(须贾)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襺是絮新丝棉的长衣,比袍高级。,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一种是直领。 衣襟又称衽rn。襟要右掩,“左衽”就是“异服”。 衣服身后的下摆叫裾。裾可以长垂至地。 晋书许允传:允入,须臾便起,妻捉裾留之。 温峤传:(刘)琨使峤至江南奉表劝进,峤欲将命,其母固止之,峤绝裾而去。 褎xi:同袖。古代袖子较长,垂臂时手不露出

7、,所以有长袖、修袖之说。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古代袖子宽大,所以又有广袖、大袖。 梁简文帝小垂手:广袖拂经尘。 袖又称袂。 战国策齐策: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 袪xi:袖口、袖子。,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下垂部分叫绅。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 绅可提起当记录本。古时有“缙绅”。 上述上衣,多为贵族、官员、有钱人的衣着。 一般平民,通常只有衣“褐”,或“布衣”。 帛:丝织品统称。帛质地轻软美观,是上层穿的。 褐:手工编织的麻、毛织品。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

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曹植杂诗: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布,与“褐”同类,但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故有“布衣”一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裈。 裳,又写作常。说文:“常,下裙也。”说明“裳”就是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诗经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绔:也写作袴,裤子。“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后“纨绔”专指富贵又不务正业者。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在

9、相似的裤子古代叫“穷绔”。穷绔,又名裈。 晋书阮籍传: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兆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还有一种“犊鼻裈”,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北史刘昼传:少孤贫,爱学,伏膺无倦,常闭户读书,暑月唯著犊鼻裈。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韍。类似今之围裙。绑腿,则称邪幅。 汉书王莽传:(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曵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裤”字古代写作

10、绔、袴。说文:“绔,胫衣也。” 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 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 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袴又称 褰、择(,泽)。说文:“蹇,绔也。” “择,绔也。” 方言:“绔,齐鲁之间谓之褸。”褸即褰的俗字。择为亵 衣(见上文),可能因为裤也是近身受污泽,所以用择为 别名。,3、足衣 足衣包括鞋和袜。古代的鞋有屦、履、屩、鞮等名目。 屦、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称草屦,草鞋又称躧,又写作蹝、屣。 汉书郊祀志: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

11、介乎草、麻之间。 诗经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孟子滕文公上:其(许行)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舄:鞋底下加的一层木底,也指一般的鞋。 史记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晋代织履,清代高底鞋,屐:木鞋。 后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 晋书阮孚传:初,祖豹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豹,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以身蔽之。有诣阮,正见自腊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于是胜负始分。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鞮:兽皮做的鞋。 古代的

12、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因此写作韈、韎,穿时要用带子系上。 史记张释之列传: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富贵人家可以穿丝质袜子,罗袜即用丝料裁制。,4、佩饰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藻还说君子“行则鸣佩玉”。 环、玦是重要的佩玉。环是环形玉,当中的空心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玦是环缺了一块。古诗文中,环佩多指妇女佩饰。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

13、;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 韦是加工后软皮,其行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 容刀也是一种佩饰,原是装饰刀子的意思,后来以容刀为佩刀之称。,玉 龙,古人的佩饰还有佩巾,称为帨,也写作帅。 佩饰中还有一种叫觹,是用骨角制成的锥形物,是解结的工具。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带香袋,里面放上香草香料。香袋古称容臭,后来多称香囊。 内则: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晋书谢幼度传:(幼度)少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二、饮食和器皿 1、主食 古代的粮食统称“五谷”,即黍、稷、麦、菽、麻。加上稻,是“六谷”。 黍:即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粘。 稷:小米,北方称谷子。

14、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社是土神,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谷神也叫稷。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写作来,大麦叫麰,也写作牟。 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菽:即豆,原指大豆,又是豆类的总名。 诗经七月:禾麻菽麦。,麻:麻子,也叫苴、枲。 诗经七月:九月叔苴。 古书中还提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 粟:黍的籽粒,后来成为粮食的通称。 诗经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围巨鹿,筑甬道而输之粟。 粱:稷的良

15、种。 诗经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稻在中原地区的种植比上述各种作物晚,大约起于周代。稻:原指黏的稻。不黏的叫粳、稉、秔、稴等。 禾:本来专指稷,后来成为粮食作物的通称。 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 谷:是所有粮食作物的总称。,上古的主食花样并不多。 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炒熟后碾成粉也叫糗。糗又叫餱粮。 粮:干粮。 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白居易采地黄者:采之将何用?持之易餱粮。 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 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何晏美容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饵:与饼、粢同类。 古人也喝稀饭。粥相当于现在的稀粥,飦是稠粥。 古代还有一种吃法叫饡。 说文:以羹浇饭也。,2、肉食 三牲:牛、羊、豕(猪)。祭祀或享宴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 牛。 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牛十二犒师。 汉以后帝王也有过禁止杀牛的明令,如梁代“官吏司徒右长史,坐杀牛于家,免官。” 史记范睢列传: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