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8191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12014年12月18日,“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下潜。2015年1月14日,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

2、后一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在这个航段的第9次下潜。这次下潜结束后,“蛟龙”号将搭乘母船靠泊毛里求斯补给,随后继续在西南印度洋执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潜科考任务2;3月17日,蛟龙号搭乘“向阳红09”船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正式安家青岛,不必再从江阴出发,可以搭乘母船一同从青岛出发3。中文名蛟龙号类型深海潜水器海试深度7062米研制时间2009年下海作用深海勘探、海底作业首席潜航员叶聪目录1研制背景2应用领域3组成结构 外形 主控 4技术特点 技术优势 三大突破 5历史沿革 海试工作 通过验收 试验应用 探印度洋 6获得成果7其他相关 潜水器类型 报告文学 微博事件 1研制背景编辑为推动中国

3、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 蛟龙号(5张)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母船的改造以及潜航员的选拔和培训,从而使“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42应用领域编辑1、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

4、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蛟龙号在海底工作画面2、“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

5、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53组成结构编辑外形“蛟龙号”,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5主控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操控系统主要控制系统即中国“龙脑”,相当于“蛟龙号”的神经系统,每条神经末梢都连着其他的系统,“蛟龙号”在海底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得到“大脑”的“命令”。中国“龙脑”,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流着纯正的“中国血统”,是颗睿智的“龙脑”,它的创造者既有院士,也有工人,

6、既有70后,也有50后老教授。6航行控制系统是中国“龙脑”的核心,具备自动定向、定深、定高以及悬停定位功能,使“蛟龙号”能全自动航行,免去潜航员长时间驾驶之累。6综合显控系统相当于“仪表盘”,能够分析水面母船传来的信息,显示出“蛟龙”和母船的位置以及潜水器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母船与“蛟龙”间的互动。6水面监控系统显示母船信息与“蛟龙”信息的集合,使指挥员能对母船的位置和“蛟龙”的位置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保证“蛟龙”安全回家。6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对综合显控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如深度、温度及报警信息等进行分析,使之自动生成图形。这一平台还可查看历次下潜的时间、地点以及潜航员的操作流程。6半

7、物理仿真平台主要用途是验证“蛟龙”控制系统设计的准确性。科研人员通过输入相关参数,模拟水下环境,测试控制系统运行状况,可以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风险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能为潜航员训练提供“虚拟环境”。6参考资料来源:64技术特点编辑技术优势1.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2.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3.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4.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

8、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5三大突破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1.可稳稳“定住”如同开车一样,驾驶员的脚总放在油门上,难免产生疲劳感。“蛟龙”号驾驶员是幸运的,它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王晓辉介绍说,“蛟龙号”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 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 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9、。72.悬停定位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 “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能够做到精 确地“悬停”令人称道。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73.深海通信靠“声”陆地通信主要靠电磁波,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了用武之地,电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几米。“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为保持与母船保持联系,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

10、传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 7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75历史沿革编辑海试工作3000米级海试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蛟龙号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

11、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85000米级海试5000米级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旨在检验和考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后技术改进的效果,以及其在5000米级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业能力,为开展更大深度海试和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海试任务。海试期间,全体队员在位于东太平洋的E1、E2、E3三个试验海区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

12、,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5057、5188、5184和5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实验任务。9第一次试潜第一次试潜示意图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2011年7月21日8点,“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此次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10第二次试潜2011年7月26日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

13、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2011年7月26日4点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2011年7月26日5点40分,达到4072米;2011年7月26日6点第二次深潜示意图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2011年7月26日6点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2011年7月26日6点48分,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2011年7月26日9点30分,浮出水面,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2011年7月26日10点,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整个过程历时近6个小

14、时,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潜成功,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10第三次试潜“蛟龙”号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12011年7月28日历经9小时14分,中国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再次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此次下水,蛟龙号验证了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圆满完成了科考和科学试验任务。10第四次试潜2011

15、年7月30日4时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2011年7月30日7时29分,“蛟龙号”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2011年7月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全程历时8小时57分。在这次下潜试验中,它还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的采样。在“蛟龙号”带回的记录资料里,5000米深的大洋海底的锰结核画面首度曝光。这些锰结核覆盖在海底表面,含有锰、铜、钴、镍等30多种元素,100万年时间才能形成几毫米的大小。10第五次试潜2011年8月1日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此次下潜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11年8月1日3点准备,2011年8月1日3点28分开始下潜,2011年8月1日12点潜航员顺利出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