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468036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统合失调及早期干预专题(完整)讲解(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觉的种类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

2、: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

3、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

4、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低于16赫兹的振动是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是超声波,都是人耳不能接受的。

5、接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是内耳的柯蒂氏器官内的毛细胞。当声音刺激经过耳朵传达到内耳的柯蒂氏器官内的毛细胞时,引起毛细胞兴奋,毛细胞的兴奋沿听神经传达到脑的听觉中枢,这就产生了听觉。 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映表现为音高、响度和音色。 音高指听起来声音的高低。音高主要决定于声音的频率。一般地,声波振动频率越大,听起来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通常成年男性说话的音调要低于成年女性的音调。言语声的音高一般在851100赫兹。音高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声音刺激都至少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低频声音的持续的时间要比高频声音的持续时间要长),才能让人体验到音高。疾病、年龄等因素也会使人对音高的感觉产生影响。 响

6、度指声音的强弱程度,主要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测量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生活中,耳语声的响度是20分贝,普通谈话的响度是60分贝,繁忙的街道的响度是80分贝,响雷的响度是120分贝。长时间处于85分贝以上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听力损失。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例如,即使胡琴和小提琴发出的音高、响度相同的声音,听起来还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这种差别就是音色的差别。由干声音具有各种不同的特色,我们才可能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嗅觉 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黏膜时产生的感觉叫做嗅觉。 引起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的挥发性物质,接受嗅觉刺激的感受器是鼻腔

7、黏膜的嗅细胞。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嗅细胞,细胞产生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位于颞叶区),因而产生嗅觉。 许多动物要借助嗅觉来寻找食物、躲避危险、寻求异性。人的嗅觉已退居较次要的地位。例如,德国牧羊犬的嗅觉比人类的嗅觉敏锐一百万倍。但即使这样,人的嗅觉仍为我们的生存提供重要的信息。例如,有毒的、腐烂的物质常伴有难闻的气味,这对于想食用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警告。人的嗅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作用时间、机体生理状态、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温度太高、太低,空气湿度太小,机体感冒等,都会降低嗅觉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嗅觉刺激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绪。做词汇练习时闻着巧克力香味的学生,第二天回

8、忆词汇时,再次提供巧克力香味比不提供回忆的词汇要多。芳香的气味可以使人心情好,增强自信,提高工作效率。 4味觉 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感觉叫做味觉。如果用干净的手帕将舌头擦干,然后将冰糖或盐块在舌头上摩擦,这时你感觉不到任何味道,甚至可以把奎宁撒在干舌头上,只要唾液不溶解它,就不会感觉到苦味。引起味觉的适宜刺激是可溶于水或液体的物质,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是位于舌表面、咽后部和腭上的味蕾。 味蕾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即使因吃热的事物烫伤了舌头,也不会对味觉有太大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人的味觉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吸烟、喝酒会加速味蕾的减少,因而会加速味觉敏感性的降低

9、。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其他味觉都是由这四种味觉混合而来。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食物的温度对味觉敏感性有影响。一般来说,食物的温度在2030时,味觉敏感性最高。机体状态也会影响味觉敏感性。饥饿的人对甜、咸的较敏感,对酸、苦不太敏感。 巴特舒克(LindaBartoshuk,1993)研究发现,人类因味觉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固定的。把甜的或苦的食物放在新生儿的舌头上时,新生儿舌头和面部的反应与成人一致。没有舌头的人仍有味觉,味觉感受器在嘴的后部和顶部。如果舌头的一边失去味觉,我们不会注意到,因为舌头的另一边对味觉会非常敏感。大脑难以对味

10、觉定位,虽然舌头中间的味蕾较少,但我们体验到的味觉来自整个舌头。某些有营养的物质不能引起味觉,如脂肪、蛋白质、淀粉及维生素。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做肤觉。 引起肤觉的匡宜刺激是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伤害性刺激,接受肤觉刺激均感受器位于皮肤、口腔黏膜、鼻黏膜和眼角膜上(如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触盘、环层小体、棱形末梢等),呈点状分布。 肤觉的基本形态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其他各种肤觉是由这几种基本形态构成的复合体。 由非均匀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做触压觉。触压觉包括触觉和压觉。当机械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而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感觉是触觉;当机械刺激使皮肤

11、表面变形但未达到疼痛时产生的感觉是压觉。相同的机械刺激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引起的触压觉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额头、眼皮、舌尖、指尖较敏感,手臂、腿次之,胸腹部、躯干的敏感性较低。 温度觉指皮肤对冷、温刺激的感觉。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两种。冷觉和温觉的划分以生理零度为界限。生理零度指皮肤的温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刺激高于生理零度,引起温觉;温度刺激低于生理零度,引起冷觉;温度刺激与生理零度相同,则不能引起冷觉和温觉。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零度不同,面部为33,舌下为37,前额为35。当温度刺激超过45时,会使人产生热甚至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温觉和痛觉的复合。 痛觉是对伤害有机体的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引起

12、痛觉的刺激很多,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的以及电的刺激。痛觉对有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天生无痛觉的人常常寿命不长,因为他们体会不到因机体受伤或不适而产生的痛觉,因而不会主动去为医治自己的身体而努力。不仅仅是皮肤,全身各处的损伤或不适都会产生痛觉。因此,痛觉既可以是外部感觉,也可以是内部感觉。痛觉常伴有生理变化和情绪反应。皮肤痛定位准确;肌肉、关节痛定位不准确;内脏痛定位不准且具有弥散的特点。影响痛觉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药物、电刺激、按摩、催眠、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痛觉。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人体皮肤对痛觉的敏感性一年中经历两次周期性的变化,春、秋两季比夏、冬两季要迟钝,其原因尚不

13、明了。 二、内部感觉 1运动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叫运动觉。引起运动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接受运动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肌肉、韧带、关节等的神经末梢。凭借运动觉,我们可以行走、劳动,还可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技能;凭借运动觉与触觉、压觉等的结合,我们可以认识物体的软硬、弹性、远近、大小、滑涩等特性。 2平衡觉 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叫平衡觉。引起平衡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以及旋转、震颤等,接受平衡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即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平衡觉的作用在于调节机体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平衡觉与视觉、机体觉有联

14、系,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视野中的物体仿佛在移动,我们会产生眩晕、恶心、呕吐等。 3机体觉 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叫机体觉。引起机体觉的适宜刺激是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和变化,接受机体觉刺激的感受器分布于人体各脏器的内壁。机体觉在调节内部器官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及时地反映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当人体的内部器官处于健康、正常的工作状态时,一般不会产生机体觉。机体觉的表现形式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便意、性、胀、痛等。感觉统合教育的重要性感觉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理论,感觉统合训练是运用感觉教育的基本原理,在游戏和活动中充分训练和拓展幼儿的感觉能力,使其得到较好

15、的发展。实践证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开发儿童大脑潜能、促进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矫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感觉统合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声音、光滑和粗糙等,也能知道身体变化,如身体的运动和位置、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等。但离开客观事物,感觉便成无源之水。因此感觉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不反映事物全貌。因此感觉是一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现象,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泉源。感觉器官的缺陷和

16、感觉活动的障碍不仅影响人的认知能力,而且也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意志、个性等。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这一点。2、感觉的种类:感觉不仅包括一般人所共知的视觉、听觉、味、嗅觉,还包括那些较为生疏的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等。这些感觉维持着人们的生存与活动。 本体感觉是指肌肉的收缩和伸张、弯曲、推拉,以及骨骼关节间的压缩所引起的感觉信息。本体感觉的投射区域在大脑的中央前回。 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的冲动是从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传入脑干前庭神经,最后传到大脑皮层颞叶。 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反映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状态。当人们在行走、劳动、进行各种体育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