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7997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课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

3、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

4、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一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

5、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

6、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古

8、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日:“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日:“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

9、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煲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

10、,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搏击:督察举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11、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和“人”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迸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

12、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燹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7把原文匦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2)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3、。 临江仙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o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江城:指建康。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8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9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苟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 ,_ _ ”的

14、论断。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_ _ ”两句,抒发了对东吴繁华、孙权业绩已随历史而去的感慨。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一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衷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世态变迁的怅惘。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风景树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