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7448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

2、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2.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汉帝太尉在任时间任前职位去职原因备注高祖卢绾公元前205前202年列侯迁燕王髙祖世交周勃公元前196前196年列侯罢省惠帝周勃公元前184前179年列侯迁丞相高祖遗命文帝灌婴公元前179前177年将军迁丞相景帝周亚夫公元前154前150年中尉迁丞相A. 国家政局稳定己不需要设置太尉B. 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 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3、D. 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太尉职位时而设置,时而废止,且任职官员在位时间较短来看,汉朝是通过对掌握军权的太尉职位的频繁变动来加强皇帝权力。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3.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亊,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这样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地方控制过死,而巡抚的出现则减少了地方

4、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效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增设巡抚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增加地方权力;C选项错误,六部原有的权力并没有减少;D选项错误,根本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问题。4. 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家长权”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家长权”,“父权”逐渐让位于“公共权力”。这表明罗马法A. 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B. 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C. 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D. 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限制家长权,让位于“公共权力”体现出罗马法的演变中逐渐确立法

5、制权威,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因此A项正确。限制父权并不是落后习俗,因此B项错误;材料在限制父权,宗法制度无从说起。因此C项错误。并没有提到监护制度,所以D项错误。5. 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A. 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B. 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C. 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D. 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76年的法国总统。可知此题主要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被称

6、为“一票共和”,体现了共和派与保皇党人之间的妥协。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体制,共和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A、B、D三项都没有体现法国政体的特征,错误。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普鲁

7、士、巴伐利亚等邦国各有不同的席位,这是由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这个现实国情所决定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赋予帝国联邦主义色彩而非邦联主义色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浓厚的联邦主义色彩而非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色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7.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

8、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搞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答案】B【解析】由材料“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知,日本的该指令更多的想要培养掌握现代劳动技能的忠顺臣民,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该指令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相反,该指令希望农商庶民可以学会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这种教育内容就包括了西方科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该指令要求宣传孝忠精神,不能表明孝忠精神在当时的

9、日本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8.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A. 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B. 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 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D. 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与材料中“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相符,故C项正确。A项属于二月革命的结果;

10、B项属于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发展方向;D项说法过于绝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及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为俄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项。9.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从1938年开始,日本以所谓放弃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和交还租界(这两项为当时废

11、约的主要内容)来诱降重庆国民政府,主要对象是领导人蒋介石和汪精卫。在诱降汪精卫集团时,日本妄言要“援助中国从东亚的半殖民地地位中逐步解放出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它还嘲笑中国没有平等地位,被西方国家“不是当做一个盟国,而是当做一个工具使用。”,故A项错误;英美的外交不收日本的引领,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遭受外来侵略,国际地位并不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和1940年可以看出,受抗日战争形势影响,日本为了更好的侵华,改变了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而1940年随着抗战形势的推进,英美为了保障在华利益,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故D项正确。1

12、0.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答案】A【解析】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D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

13、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A项正确。11. 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A. 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B.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 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D. 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答案】A【解

14、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没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12.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A. 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B. 提高了中国

15、的国际地位C. 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D. 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联解体引起冷战格局瓦解。故答案为C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意识形态无关,排除A项;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情况下,美国转而与中国改善关系,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变化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13. 中国全史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贾的抬头成为社会结构是否改弦易辙的问题。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由此可知A. 农业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B. 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C. 商人流动性冲击小农经济D. 商业发展冲击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巨商,冲击了原有的贵族阶层,因此遭到他们的压制,由此可知,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商业问题,故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