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467409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近年来,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大学政治参与模式,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系统的强大影响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参与群体和不可逆转的网络参与趋势。这种改变最为直接地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网络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

2、”,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也会因为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设。网络所具有的极大的即时性、公共性和联通性,以及更大的包容度、延展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表达渠道的欠缺,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各种机会和更加便捷的渠道。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青年中的中坚;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政治参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及政治民主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因势利导,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在方式、渠道和途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与现实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第一,公民政治权利行为的隐蔽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比如不同的公民个体同时投票选举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但一般一人只能投一次票,当选者即为其共同利益的代表;而且公民可以依法公开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网络世界,如果存在投票选举,由于个体可以用不同的IP地址登录,那么投多少次票则无法约束。通过电子表决器进行投票表决(一人一票)并不能看成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同样由于

4、IP地址复杂多变的缘故,网络上的(政治)造谣、诽谤等违法现象也难以查处。第二,参与内容与手段的“双重性”。双重性即指网络政治参与既有合法参与的内容与手段又包括不合法的内容与手段。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大学生网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原因,目前尚无法保证其政治参与的内容与手段、方式全部合法。第三,参与目标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网络政治参与目标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参与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政治参与的目标一般在于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策、决定及其活动,但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并不都是为了影响政府(或某些公共机构)的决策,他们更多人是在“谈论”政治及与

5、政治有关的话题。与网络平台相比,诸如选举、游行、示威等活动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学校的民主选举等公共活动、党团员培训、社会实践等,由于带有施教与受教的色彩,其目标一般也比较明确。至于在网络社区,网民身份隐蔽并处于高度自由状态,观点也就比较个人化,信息也会多元化,此时产生的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及其政治取向也会各不相同,往往会有争论与交锋,但目的并不在于向对方灌输思想或者力图达成某个既定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观点表达与政治思想宣泄。在参与对象方面,实际生活中的政治选举一般都会划分选区、规定选举人的资格、确定被选举人和选民的比例;但在网络世界则无法划定选区、更无法规定选举人的资格及选举比例,除非实行网络

6、实名制。为此我们也通过对部分在读大学生发放网上调查报告的方式,调查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情况。由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积极性并不高,一定会参与的只占35.8%,不一定会参与的占48.7%,不会参与的占15.5%,后两者占了总数的64.2%。这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了政治冷漠、消极参与的迹象。当代大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其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这是在校大学生政治民主参与能力相对不足的一个表现。许多人并没有实际的政治行动,而仅仅热衷于网络参与。政治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参与意识,它更是一种实际行动,相对而言,谈论政治要比实际

7、政治参与容易得多。网络中乏有“热心人”,充满着数量庞大的“冷漠者”和“隐形人”。这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公民政治冷漠心态的反映。在政治学中,政治冷漠是相对于政治参与而言,它并非简单等同于政治不参与,而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是“消极参与”现行的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避免出现政治冷漠问题。出现政治冷漠的原因很复杂,既包括心理层面的诸多因素,也包括社会层面的政治、文化等因素。首先,现有的经验表明,很多网络政治参与都是基于“公共性”的利益诉求,对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报酬并不明显。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工作、学习、交友,网络政治参与给参与者所带来的实际报酬实在是太低,自然也就无法引起网

8、民的热情。其次,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会抱有“参与无效”的心态,不会基于“公共性”的诉求采取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冷参与”是一方面,大学生的非理性参与更容易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公共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民主意识增强的有力见证,凸显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热情有着强有力的理性内核。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学生中确实存在非制度化、非理性政治参与的现象。目前,由于网络立法的不足和滞后,网络环境的净化尚需假以时日,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等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非制度化、非理性政治参与,甚至非法参与。这部分大学生由于政治

9、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同时受到一些错误政治思潮的诱导及其他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政治认知畸形乃至偏离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在行为上容易出现跟风走的从众现象,如越级反映、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仍有可能发生,甚至可能出现非法游行示威等,近年来许多地方发生的和网络有关联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证明。近年日益受关注的“网络暴力”正是由于部分网民利用匿名身份,认为不必承担任何社会风险,享受着“零风险”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当代大学生尚未真正涉足社会,处世经验不深,容易偏向极端 “跟风”,甚至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而产生难以挽回的消极后果。对于这些不够理性的参与,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保持

10、高昂的政治热情的同时自觉培养政治理性,最终逐渐走向政治成熟。而且网络过度依赖削弱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将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进行利益表达和聚合参与政治生活借此锻炼和扩张政治行为能力。但长此以往大学生由于日益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交流而逐渐降低在现实世界中习得的政治思维能力,变得过分依赖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这势必会制约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发展。因为现实生活中政治现象的产生夹杂着许多复杂因素,它需要政治参与主体运用政治思维去能动地分析与判断以便做出智慧的选择和正确的回应。而青年学生对网络的过于依赖与对在线参政的迷恋,往往使他们忘却现

11、实生活中的政治环境和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一味按照电脑逻辑程序进行操作,导致思维的定势化。给现实中的政治参与生活带来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因而,加强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引导和教育势在必行。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加强对网络参与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主导、学校重点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所以,根据对于大学生现状发展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建议: 1. 以法律法规约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2012年12月,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发布了

12、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该法规就是针对当下比较热门的微博等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虽然说这些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正在不断发展,但是专门针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规少之又少,有时候,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并不能寻找到一个专门的网络法规以及规范, 这就比较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加强网络政 治参与的立法工作是首要的解决方式。 2.建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平台,拓宽参与渠道。该建议针对问题的第一条,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拓宽参与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政治实践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局面。从互联网角度来讲,其平等性和开放性所体现出的特性吸引着人们,从而使得人们产生了积

13、极的政治参与兴趣。然而通过亲身政治参与,可以培养现代公民性、培育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因此,无论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还是虚拟世界,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拓宽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政治实践及机会。在此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便可以充分的政治热情关注政府政策和学校的重大决策,表达自己的态度,争取网民支持,形成网络社会合力,在对政府、公共机构和学校的政策及决策等待方面发挥有效的促进、监督、制约与推动作用。3. 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素质,培养理性的思考方式。一方面,大学生要培育政治参与的自觉意识,也即是说大学生要有自觉参与政治的意识,这也是政治素养的一种体现,“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政治道德化,

14、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道德价值政治化,我们应当把政治参与理解为既是德性的践履,又是权利的实行。” 无论是现实的还是网络政治参与,当代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并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知识,选择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并合理合法参与网络政治,从而甄别意识形态性质、锻炼和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即提高参与能力,才能增强参与的自觉性 和主动性,理性参与网络政治,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4. 加强主流政治文化的灌输和教育。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可以传习,它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和途径来实现传播,从而使自身得到延续。政治文化的这一

15、重要特性决定了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教育。主流政治文化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为我国社会绝大多数公民所接受的政治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我们所说的主流政治文化即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的斗争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的政治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政治心理的有机总和。在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中,包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包含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参

16、政议政,一切国家机关忠实地为人民服务,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民主观与法治观;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至上,个人利益、不同群体利益、政治团体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基本价值标准。网络虽然只是一个虚拟世界,但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必然将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经验和主流的、各种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带到网络世界,并在网络世界广为传播。总而言之,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环境,网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但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其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改变。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已牢牢树立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具有很强的国家民族认同感。虽然在当代大学生中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任危机),但从根本上说并不存在什么合法性危机。然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参与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更不可听之任之,而应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