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5993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4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B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

2、政治奠基3、“(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一举措A消除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B. 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C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 D. 导致诸侯造反威胁中央4、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5、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

3、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6、旧唐书职官三记述,御史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宋代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标志着贵族权利的丧失C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D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7、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

4、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A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B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C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D万民法的形成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9、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材料标明A雅典政治体现

5、天赋人权的思想 B将军判刑的依据是陶片放逐法C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10、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D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1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国王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以上规定A. 意味着英国已成为民主国家 B. 废

6、除国王保留的某些名义权力C. 确立了国会至高无上的原则 D. 实现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权力12、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C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13、1808年纽约州议会授予汽船发明者富尔顿在纽约水域30年的汽船航行垄断权。船主吉本斯因经营这条巷道的航运业务,被州法院判侵权。吉本斯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

7、院判决该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因此无效。这体现了A. 联邦制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14、钱满素在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到: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利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下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猜疑的实质是权利的相互制衡 B. 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C.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15

8、、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启蒙思想的实验田”。19世纪晚期该国政体的特点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 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C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D议会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16、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的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A 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B. 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C 对元首权力的

9、限制有名无实 D. 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17、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潘恩说;“简单民主制是社会不借助手段而自己管理自己。把代议制同民主制结合起来,就可以获得一种能容纳和联合一切不同利益和不同大小的领土与不同数量的人口的政府体制;而这种体制在效力方面也胜过世袭政府。”这主要标明潘恩A.推崇代议制民主政体 B. 反对简单民主制的原则C.认为代议制能够体现每个人的利益 D .认为世袭政府效力低下19、

10、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B.“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C.“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20、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

11、权丧失最严重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21、“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2、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到:“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日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A. 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 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C. 表达了他对清政府

12、不作为的不满 D. 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23、“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 B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幻想24、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下列对辛亥命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A. 弘扬了民族意识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结束了专制独裁 D. 确立了民主

13、宪政 25、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命 B国民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26、中国近代某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 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 促使工农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 解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27、中共八七会议决议认为:“命之重新高涨,不但在最近期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命之完成,“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反命的资产阶级之斗争之中”。这表明中共A.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滋长了“左”倾错误倾向C. 未能明确民主命的对象 D.合理分析了当时的命形势28、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预备命令中说: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据此判断这次战役A粉碎了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