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65482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初稿-20150118资料(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20152020年)(初稿)预报与网络司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5年1月18日目录一、概述1(一)现状分析1(二)需求分析2(三)技术趋势3二、总体要求4(一)目标4(二)原则6三、气象信息化主要任务6(一)优化调整功能布局6(二)整合集约信息基础资源与共享81.整合共享信息基础资源82.提高网络性能与服务93.集中机房保障设施9(三)整合规范数据资源与共享104.收集整合数据资源105.统一国省数据环境11(四)构建集约化应用平台136.整合构建专业化业务平台147.建立与完善科研支撑平台168.完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169.建立综合行政管理信息系统1610.整合集成门户网

2、站1711.建立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18(五)完善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1912.建立与完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1913.建立与完善信息安全体系2014.建立与完善运行维护体系2115.建立业务应急备份体系21四、实施计划21五、保障措施24(一)加强组织领导24(二)加强统筹协调25(三)加强新技术应用25(四)加强队伍建设25(五)加强经费统筹25附表.实施进度计划表27一、概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方针。加快信

3、息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气象局党组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制定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做强气象和改造气象的主要途径之一”,并着重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气象业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已成为当前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与迫切的核心任务。(一)现状分析气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政府部门中起步较早,发展也很迅速,取得过不少成绩。然而,进入21世纪后,气象信息化步伐滞缓,对气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不到位、组织管理松散、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信息化概念还停留在“自成体系

4、”、“自建自用”的传统方式上,对局党组推进信息化的决策部署以及当前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信息化要求理解存在差距,信息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气象业务系统层级过多、信息系统数量庞大、业务流程无序、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现象日益严重,“信息孤岛”遍布,“应用烟囱”林立,资源浪费严重,气象信息运行整体效率低下。在新兴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跟踪不够、储备不足,与国内外先进同行相比,新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完备的气象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二)需求分析信息化在气象部门深入推进的过程,就是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分析和解决气象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和核心问题的过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对

5、气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1.提高系统运行和资源使用效率的需求。面对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业务系统的功能、性能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国、省、地、县各类实时业务系统不断增加,信息系统维护、资源管理与服务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对信息网络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统一提供集约高效的信息基础资源(服务器、存储、网络、系统软件等)服务,一方面降低建设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减轻业务一线人员的压力,从而提高气象业务质量与水平。2.提高业务系统整体集约化运行效率的需求。气象数据类型日益多样性,应用系统逐年增多,业务之间的流程关系日益复杂,数据多处传输、多重存储、分散处理,导致难以有效提高业务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已成为

6、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改变现有业务模式,以数据为中心重构业务布局、梳理业务功能、整合业务平台、优化数据流程,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业务体系,规范数据服务,大幅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3.提高数据综合分析处理能力的需求。极端天气监测和预警要求数据传输时效要求达到秒级,灾害性天气系统的自动识别等业务应用要求对各种资料进行融合分析、快速处理与分析;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包括气象数据、相关行业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大数据分析,以挖掘气象数据的潜力。4.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的需求。卫星、天气雷达、自动站等现代化天气监测网的应用,使得天气实况监测、临近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

7、业务蓬勃发展,业务人员更加依赖自动化处理的业务系统,需要随时随地访问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获得动态变化的信息。5.提高气象信息系统运行保障能力的需求。传统分散式的系统部署与运维,难以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业务系统需要集中化部署、集约化管理,按信息流统一运维,提高实时业务的运行保障能力。综上所述,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当前深入开展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必由之路。有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提高业务、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的整体运行效率,已成为当前气象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气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之一。(三)技术趋势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突飞猛进,信息化浪潮已将人类

8、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生态环境。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在气象信息化进程中的有效应用,将深刻改变气象业务、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等领域的体系架构、应用模式和工作方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云+端”应用模式将成为未来应用的主要技术架构之一,大数据被普遍认为是“新能源”和核心战略资源,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商业机构、社会机构甚至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指标,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几年中将成为工作、生活的新平台,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的交互方式将全部重新定义,用户将不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加工者和传播者。气象信息化的内涵、方法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而变化,有效

9、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既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发展的必然途径。二、总体要求(一)目标总体目标:在大力开展气象科技创新,努力提升以预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业务核心能力的同时,通过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非工程手段与工程手段相结合的措施,在信息基础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软件及支撑保障体系等四方面进行整合改造、在充分利旧的基础上适当扩充、集中共享,逐步向国、省两级集中和集约化整合,形成两级部署、多级应用的功能布局,从而大幅提高气象业务系统整体效率、效益和效能,以达到提升气象业务整体机能的目的。主要内容:整合气象部门的信息基础资源,实现资源集中管理与

10、高效利用;优化数据流程,整合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集约管理,提供标准规范的数据服务;梳理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归并业务功能、整合业务平台,形成规范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专业综合业务平台,打造具有CMA品牌效应的应用体系;改造业务、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等应用系统,逐步实现气象应用的“云端部署、终端应用”的新应用模式。具体目标:到2015年底,初步完成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完成国家级气候变化大楼新建机房的设计与装修,初步建立动态可扩展的信息基础资源池;实现全部基础数据资源和气候专题数据库的集约化管理与服务;初步建立一体化数据产品加工流水线;地面、高空、辐射等常规资料的在线存储与服务率达到

11、90%,国省数据一致率达到100%,同步时效小于1分钟;完成气象业务异地应急备份中心数据传输试验,国家级气象通信同城备份系统业务化运行。新疆、云南、贵州、湖南、辽宁等5省完成气象云试验建设,建立一定规模的信息基础资源池,数据环境具备直接支撑MICAPS等核心业务系统的能力。到2016年底,形成完备的气象信息业务标准规范体系;完成国省两级信息基础资源、数据资源大集中,CMA直属单位的各类应用系统迁移、搬迁入云;建立丰富的专题数据资源,完成灾害、环境气象等专题数据的补充;建成国省一致的数据产品一体化加工处理生产流水线;初步实现应用系统移动化开发;初步建成统一运维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到

12、2017年底,对应用系统逐个分析,初步完成天气、气候业务应用的整合升级改造;建立功能相对完整的移动应用体系;统一国省两级行政管理信息资源,集中化管理,横向纵向充分共享。到2020年底,完成应用系统整合,完成信息化全部任务,气象业务应用运行高效,现代气象业务的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国内领先。(二)原则贯彻“以整合促效益、以技术促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1.统一领导,总体规划。在中国气象局领导下,确定信息化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做好顶层设计,规范设计和布局,集中审批。2.需求牵引,标准先行。制定气象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指导气象部门信息化工作。注重新技术应用可行性,以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13、完成信息化建设。3.利旧整合,分步实施。充分利旧现有资源,整合、统筹在建项目资源、适度扩建资源,边建设边转化、早出成果、早见成效;国、省两级分级实施,有序推进。4.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充分依靠各单位的技术专长、调动各单位积极性,统筹协作,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同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面向全社会提供气象信息及基础开放资料服务的。三、气象信息化主要任务以大幅提高气象业务系统整体效率、效益和效能为目标,优化调整全国业务功能布局,实现业务体系扁平化;建立与完善各类标准规范,整合集约信息基础资源和数据资源,提供统一共享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改造与整合气象应用,构建规范化、集约化的专业综合业务平台,加快

14、发展移动互联应用;实现集约化运维服务,规范化管理。(一)优化调整功能布局调整全国业务功能布局,在国家、省级集中部署信息基础资源和数据资源,国、省、地、县四级应用,实现“二级部署、四级应用”的业务格局,建立扁平化的业务体系。梳理从观测传输到加工处理的信息全流程并进行优化调整,截弯取直,减少不必要的传输和存储环节,实现数据流程简约化。采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国家气象云中心(含北京同城备份中心)、国家气象云异地应急备份中心(上海)、省气象云中心,整合集约信息基础资源、数据资源,统一提供共享服务。国省两级气象云中心按统一标准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架构,具备相同的服务功能,按需建设资源规模。国家气象云中心、省气

15、象云中心、国家气象云异地应急备份中心通过全国气象广域网(CMANet)实现互联互通(见图1)。图1.“二级部署、四级应用”的业务格局中国气象局局机关、局大院直属单位(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气科院、干部学院、资产中心、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的应用系统全部由国家气象云中心提供信息基础资源(计算、存储、网络等)、数据资源和系统软件资源(操作系统、数据库、GIS等)。省气象云中心按照国家气象云中心的技术规范建设,满足本省及地县三级需求。租用商业公有云信息基础资源,承载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数据服务网等应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信息、开放基础资料服务。(二)整合集约信息基础资源与共享信息基础资源集约化管理(见图2),是深入开展气象信息化的基础,内容包括: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资源、统筹在建项目资源,适当扩充新建资源,实现信息基础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按需动态分配使用。图2.集约化信息基础资源架构逻辑图1.整合共享信息基础资源整合各单位现有服务器、存储资源,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计算存储资源池,并可在线按需动态扩充,以满足应用增长需求;适当扩建服务器存储资源,以满足新增应用需求。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以满足大数据处理与信息挖掘需求。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