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5367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一(一)教育学基础P4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2.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P43.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4.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提出);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P55.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性地位);受教育者(主体性);教育媒介。P56. 教育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形功能。7.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原始性。授受

2、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P68. 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夏代。P79. 六艺:(礼)乐射艺书数。P710. 宋代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1.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P712.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想脱离;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P713.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4.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教育民主化,教育主体性。p915.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保罗朗格朗);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

3、育具有科学性。P916.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孔子提出“庶”,“富”。P1117.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产婆术(体现启发诱导原则);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良体: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育法论著。18.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卢梭:爱弥儿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康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伦理学+心理学)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强调(儿童的地位)。P1219. 多样化阶段: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P1420. 蔡元培:“五育并

4、举”的教育方针,毛泽东赞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2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p1722. 教育与生产力:p17(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人力资本理论23. 教育与科学技术:p1824. 教育与文化:p18(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

5、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4)学生文化。P1925.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P2026.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目标。P2027.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P20(1)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28. 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P2129. 我国的教

6、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30.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P2131. 素质教育内涵: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P2132.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P2233. 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关系。34. 建立学制的依据:p2335.

7、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壬寅学制”未实行;“葵牟学制”是实施新学制的开端。36. 校风,学风,教风属于隐性课程。语文数学属于学科课程。37.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具体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38. 课程的具体化: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39.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40.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41. 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

8、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执教。42.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43.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现代化;内容;条件;管理;素质。(二)心理学基础P351.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P352.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3. 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界的独立宣言实验生理学;构造注意心理学。P374. 华生实验法行为主义是心理雪上第一势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上第二势力;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上第三势力。P375. 感觉

9、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个别器官)。P386.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阀限引起差别感觉得最小差异量。都成反比例。P387.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8. 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是感知觉。P389. 皮亚杰: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0.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多种器官)。P3911.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P4012.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P4013.

10、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P4114.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初级);有意注意(高级);有意后注意。P4215.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重要指标;分散与起伏间歇性的);分配;转移。16. 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P45(1) 瞬时记忆:0.25-1S;图像记忆为主要编码+声象记忆;(2) 短时记忆:15-30s;7+-2个组块(米勒英);听觉编码为主+视觉编码。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3) 长时记忆:1min以上;意义编码为主(语义+表象);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17.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P4618. 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11、;意义识记;机械识记。P4619. 影响识记的因素:目的;方法;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20. 艾宾浩斯(德)遗忘曲线。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成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P472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态度。22.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同化说(奥苏贝尔;高级观念替代低级。积极的遗忘)。P4823. 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P49(1)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12、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24. 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P4925. 想象的形式:黏合(美人鱼);夸张(千里眼);拟人化(雷公);典型化(装饰画)。P4926.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P5027. 思维的分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与创新);直觉思维(迅速),分析思维;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是其核心)。28.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P5129.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5130.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

13、形式。内涵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反应对象范围。反比。31. 儿童获得概念: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最基本)。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途径。32. 推理: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P5233.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34.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联想技术(定向联想;自由联想)。P5235. 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P5336. 情绪的状态分类:心境(弥漫性+长期性);激情;应激。37.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P5438. 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P5439. 意志品

14、质的特征:自觉性(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自制性(任性+怯懦);坚韧性(虎头蛇尾+见异思迁)。P5540. 意志品质的培养:p5541. 自我防御机制:压抑(选择遗忘)、否认(掩耳盗铃)、置换(迁怒)、文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投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代偿(口吃成为演说家)、升华(化悲痛为力量)、退行(嚎啕大哭咬手指)。P5542. 动机p5643.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其表现形式。P5744.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P5845. 人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15、社会性。P5946.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气质具有稳定性。P5947. 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48.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方面,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49. 性格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P6050.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检;自我控制。P6151. 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权威性教养方式;放纵型;民主型);儿童早期经验;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P6152. 问题组成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P6253.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54.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爬山法)。P6355.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时与功能附着、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原型启发。P6356. 创造性: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P6457.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58. 印象形成的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爱屋及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