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65340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 姓名: 班级: 座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慈溪职高财经部2015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唤(zho) 迤逦(l) 停泊(b) B海藻(zo) 绮辉(q) 雕镂(lu) C 嗫嚅(r) 窸窣(s) 废墟(x) D轮廓(ku) 干皱(zu) 远瀛观(gu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

2、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要求全国各级法院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少年审判制度,充分发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B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伊朗即使决心发展核武器,而且为此动用一切科学和工业资源,在技术上也没有遇到重大挫折,那距离制造出核武器也还有10年时间。 C“十一五

3、”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也是高起点发展难度加大,各种困难与问题交织的严峻挑战期。 D针对我国有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我们一定要吸取发达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5 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

4、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现在已经天黑,天边还没有红光,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他已经死了。A消逝以致可是也B消失以致因为所以C消失以至可是也D消逝以至可是而且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

5、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7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语言特点不相同的一项( ) A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楼,断砖墙。 B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C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D胡同原来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8. 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 A忍 B安分守己 C逆来顺受 D“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 9.下列

6、四幅对联与所挂之地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酒楼) B光明铸出千秋鉴,气冷凝出一片冰(灯具店)C创人间头等事业,理世上不平东西(理发店)D万里河山藏袖底。四时花鸟出针头(刺绣店)10.废墟的召唤一文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二、填空(共10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胡同文化一文是作者为摄影艺

7、术集 写的序。2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史记鸿门宴)3鸿门宴选自 ,作者 。这部史作被 称为“史家之绝唱, ”。4.过秦论是一篇旨在议论秦政得失的政论散文。贾谊是 (朝代)人,“过秦”的意思是 ,文章的观点是 。三、语言运用题(8分)1、李清照有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密在陈情表中有文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还有一位诗人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们都借用对称对偶的句式抒发了内心的志向、情感,请你模仿这样的句式,从生死两个方面言志。(4分) 2、一天,你的邻居张可邀请你去游艺厅玩游戏机。你不愿意去,于是想办法拒绝。请按下面的

8、要求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流畅。(4分,每句2分)用事实说明无法接受张可的邀请: 用道理说明不该接受张可的邀请: 四、阅读题(42分)(一)材料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

9、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材料二: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1分) 2.材料一中引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

10、,用意是什么?(3分) 3.“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 )(2分)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 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4.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 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 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 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2分) 6.材料二“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

11、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2分) (二)棉花被子(作者:衣向东)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马宁二十年前跟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

12、镇。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