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465337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7.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号煤层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论证报告(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目 录前 言11. 矿井概况41.1 地理位置及矿区范围41.1.1 地理位置41.1.2 井田境界51.2 矿井地质概况61.2.1 地层61.2.2 地质构造81.2.3 煤层101.2.4 煤质特征111.2.5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131.3 矿井开拓与开采141.3.1 开拓141.3.2 23煤系统的开采151.4 矿井通风系统151.5 瓦斯抽放系统161.6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162. 区域防突措施及执行情况172.1 开采保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作用机理172.2 保护层开采情况202.3 执行区域防突措施后瓦斯情况203. 区域防突措施效果理论分析213.1 M1

2、6煤层开采范围调查213.2 保护范围213.2.1 沿倾斜方向的保护范围233.2.2 沿走向方向的保护范围234 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254.1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与方法254.2 测试方案及实施过程264.2.1 测试方案264.2.2 实施过程274.3 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测定284.4 煤层残余瓦斯压力测定304.4.1 测压钻孔的施工304.4.2 封孔方法及工艺314.4.3 压力的观测及读数324.4.4 采用间接法测定的煤层残余瓦斯压力344.5 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测定344.6 煤的坚固性系数测定364.7 煤的破坏类型的判定375 效果检验指标测试结果及保护范围375.1

3、 效果检验指标测试结果375.2 保护效果及保护范围386 论证结论及建议386.1 结论38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9前 言开采保护层是我国当前主要采用区域性防突技术措施之一。保护层,是指在突出矿井的煤层群中首先进行非突出危险煤层开采。保护煤层开采后, 围岩及煤层向采空区方向发生位移,并引起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使得采空区上下方煤岩体的应力降低。处于卸压带范围内的煤岩体中产生新的裂隙,原有裂隙逐渐扩大,进而导致煤岩体渗透能力和透气性的增加,提高瓦斯解吸能力和排放强度。从而达到被保护层卸压、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下降、煤体强度提高的目的,最终达到突出危险性降低或消除的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开采保护

4、层和抽放瓦斯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使保护作用影响范围增加1.41.6倍,而且可以大幅增加被保护层的瓦斯排放程度。国内外开采实践表明,保护层开采仍然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区域性防治措施之一。滥坝煤矿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方式,共布置有主平硐、副平硐和回风平硐。矿井划分为一个开采水平,水平标高为+1528m,采用一个水平上下山开采。整个矿井划为两个采区开采,采区煤层间采用联合布置。矿井上部煤组(6、7煤层)划分为二采区,中部煤组(M16煤层)及下部煤组(M23、M27煤层)划分为一采区。采区的划分充分利用了矿井资源,缓解了采区接替关系,充分发挥了矿井的生产能力,井巷工程采用集中

5、布置生产系统优化,巷道维护量小。总之符合采区划分原则及安全、经济、合理性要求。一采区 M16煤层除1603工作面正在回采外,其余M16煤已开采完毕。M23煤运输下山已揭穿煤层,现正在施工M23煤+1480井底车场和M23轨道下山。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2498号)(关于毕节地区煤炭局关于请求审批毕节市2012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滥坝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7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56m3/t,鉴定结果为高瓦斯矿井。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提供的织金县滥坝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该矿M16煤层+1460m以浅

6、范围无突出危险性,其余煤层未作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滥坝煤矿井田范围内 M16煤层除1603工作面正在回采处,其余已开采完毕,M16煤层与 M23煤层的层间距为 45.5m。因此,已开采的M16煤层可以作为 M23煤层的保护层。作为M23煤层开采前实施的区域防突措施 (即 M16煤层开采) 的效果是否满足要求,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 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等有关规定,应对保护层开采区域对M23煤层的保护效果进行检验和考察,以便根据保护层开采范围及保护效果,制定M23煤层开采的防突措施方案,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本次论证范围为滥坝煤矿一采区开采范围内的M23煤层。本次论证工作遵循的依据是:1、

7、 煤矿安全规程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 年;2、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 年;3、 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 , (AQ1050-2008) ;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AQ1018-2006) ;5、 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 (AQ1026-2006) ;6、 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63 号;7、织金县滥坝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1. 矿井概况1.1 地理位置及矿区范围1.1.1 地理位置织金县城关镇滥坝煤矿(整合)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关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0261054118,

8、北纬263715263804。矿区东北部距织金火车站约11km,距织金县城约13km,织金县至该煤矿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较方便。矿区交通位置详见图1-1-1。图1-1-1 交通位置图1.1.2 井田境界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4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为0.9463km2,开采深度:1595m1416m。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1。表1-1-1 滥坝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XY0294737735568001129470123556856922945861355676443294615235567118开采深度:1595m1416m。1.2 矿井地质概况1.

9、2.1 地层煤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及第四系。地层走向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628,一般1016左右,由浅到深地层倾角逐渐变小。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茅口组(P2m):主要分布在煤矿区外东南面,岩性以灰岩为主,分上下两段。上段:底部为薄中层状燧石灰岩及硅质灰岩夹燧石层,为上下段的分段标志;下部以燧石灰岩为主,相变明显;上部为浅灰微带肉红色厚块状生物灰岩,隐晶质,本段总厚约127144m。下段:以灰深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为主,多含白云质斑块及少许燧石结核,下部夹白云岩。本段总厚约227244m。2、峨嵋山

10、玄武岩组(P3):为晚二叠系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物,仅出露于阿弓向斜北西翼12勘探线以西,厚约0320m。为灰绿色玄武岩,块状,致密坚硬。具气孔、杏仁构造。其上一般有220m紫色、灰绿色凝灰岩与玄武岩过渡。3、龙潭组(P3l):该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夹较多的泥岩、石灰岩、硅质岩、含菱铁质粉砂岩的含煤沉积。厚度247.74351.30m,一般厚度285m左右。含煤层2444层,一般3033层。煤矿区范围内含主要可采煤层5层,为M6、M7、M16、M23、M27号煤,其余均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分布于煤矿区东南部,与下伏玄武岩地层呈假整合接触。龙潭组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动物

11、化石及植物化石都十分丰富。常见腕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螺等动物化石,代表浅海或滨海沉积;常见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代表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4、长兴组(P3c):以浅海相燧石灰岩为,夹钙质粉砂岩及泥岩,上部含一薄煤层(1号煤层)。本组厚度22.6736.86m,一般厚度29m。5、大隆组(P3d):由黑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夹数层高岭石泥岩组成,硅质岩单层厚度0.150.25m,坚硬性脆,菱面体节理发育。高岭石泥岩颜色鲜艳,为鸭蛋绿或黄绿色,呈鳞片状,单层厚度0.050.10m,底部为一层泥灰岩。产丰富的腕足、瓣鳃类等动物化石。本组厚度3.208.31m,一般厚5.5m。6、飞仙关组(T1

12、f):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以岩石颜色、夹灰岩或泥灰岩的层数、灰岩发育程度等将飞仙关组分为六段,其中第一、三、五段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第二、四、六段以灰岩为主。其中,一段厚度115m,二段厚度142m,三段厚度50m,四段厚度100m,五段厚度80m,五段厚度103m。7、第四系(Q):主要为坡积、崩积、残积亚粘土、粘土、冲积砂、砾石等松散沉积物。1.2.2 地质构造织金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级)、上扬子台褶带(级)、黔中早古拱断褶束(级)、纳雍织金凹褶断束(级)。矿区位于凹褶断束的东翼,作用于本区的主应力为北西、南东向,因而形成一系列轴向大致平行的,向北东45左右方向展布的背

13、、向斜。这些褶曲是织金矿区的主要骨干构造,控制了矿区规模,并具有下列特征:它们大多表现为背斜紧凑,向斜开阔;在靠近背斜轴的一侧发育与轴向平行的逆冲断层,这些逆冲断层发育较广阔,规模也较大,往往破坏背斜轴部或一侧;在矿区东部,北东向平推的斜向断层较发育,一般规模也较大,它们斜切向斜或背斜,使其分为几段,这组断裂往往成为划分井田的边界构造。阿弓向斜轴向北东40,全长50余公里,为一北西翼陡、南东翼缓的不对称向斜,向斜被北东东向的斜向断层AF1、AF4、SF4、F21切成三个块段,从北到南分别为文家坝井田,大冲头井田和碾子边井田。大冲头井田内的阿弓向斜轴向长8.5km2,轴向北东40左右,向斜轴微起

14、波状起伏,核部最新地层为T1f4。南东翼宽缓,飞仙关地层倾角513度,煤系地层1013;北西翼较陡,飞仙关地层倾角2030,煤系地层2535;向斜轴部宽缓,地层倾角多在5以内。滥坝煤矿区内浅部发育有F19、SF4-2(F20)、F69、F74共4条正断层,无大褶皱发育,井下见个别小褶皱及小断层。F19正断层:分布于煤矿区浅部中段含煤地层内,切割了M16煤标五地层,区内延伸长度约0.21km,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73,断距约8m。断层南端交于F20正断层。SF4-2(F20)正断层:分布于煤矿区西南角,切割了标五M27煤地层,区内延伸长度约0.51km,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

15、倾角约5262,断距约513m。F69正断层:分布于煤矿区西南角,切割了14号煤标五地层,区内延伸长度约0.13km,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6571,断距约26m。F74正断层:分布于煤矿区浅部东北段含煤地层内,切割了标五14号煤地层,区内延伸长度约0.17km,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50,断距约23m。总的说来,该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应属中等。1.2.3 煤层 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M6、M7、M16、M23、M27煤层,由上到下分述如下:1、M6煤层位于上煤组下标三石灰岩与标四石灰岩之间,为煤矿区最上一层可采煤层,大部分为粉煤,强度低,全层厚度03.13m,平均1.87m,煤矿区东北部(226号孔)不可采,含夹矸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