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465054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传承论文】传承与发展论文 【-论文提纲】 南郊公园位于长沙市西南角,东接新开铺路,南靠南大桥和南环路,西临湘江和湘江风光带,北接金盆开发区,总面积532.15亩。公园于1986年建成开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2.5,享有“绿色明珠”的美誉,成为我市一处以森林休闲、科普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西面是猴子石码头的遗址,保存着老火车南站的原始风貌和部分设施,呈现出一种岁月遗痕、生态恢复的特殊景观。 交通主要为车行道和登山道两种类型,公园主入口为南大门,北面有一小型入口,为宿舍区出入口。 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地极少,总体呈“四条丘陵三片沟谷”格局。相对高差大于50m,地势最高处为86.6m,

2、最低处为34.0m。 植被覆盖较好,山林气息较浓。植物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 辟有漫竹湖、秀峰、数红阁三大景区,形成了一些特色功能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园在景观和功能方面已不能适应市民的需要。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调查结果发现:一方面,公园有其得天独厚的滨江优势和地形特色,以烧烤、滑草、趣乐园等特色经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特别是1440岁年龄段的青年游客;另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无序的空间格局令游客感到美中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在:景观设施偏少且无序,风格不统一;游乐设施位置不合理且陈旧,沿路而设既不利安全又有损园容;水面小且缺少参与性

3、;园内外缺少停车场,无法满足交通需要:缺少老年人健身场地和设施;植物景观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综上所述,如何在一个有多年积累的城市综合性公园中,协调增设景观设施、拓展活动功能和营造良好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景观资源,整合滨江优势,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做好传承与发展文章,是本规划的重点。 规划把南郊公园定位为以山林休闲、科普教育为特色的中亚热带丘陵山地型现代综合型市级城市公园。 尊重现实,合理利用的传承原则;坚持功能优先、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突出特色,理念创新的前瞻性原则;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原则;社会效益、环境

4、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根据公园经营、管理特点,结合用地状况、现有格局和发展态势,规划为六个功能区。 51管理服务区 园东大门新征用地,原南大门区、原北门区、基于衔接规划建设中的湘江风光带和城市干道的西门区以及原南门对面的三角地块均属管理服务区范围。 将原南大门作为车行主入口,新征东入口结合控规确定的城市广场功能规划为人流主入口;远期将新增西入口作为主要的人行出入口。 改造并新建管理服务建筑和游客服务中心,作好交通衔接处理,解决公园人、车流管理,行政后勤综合管理和游客接待服务等功能。 52主题游乐区 针对公园的特殊地形,择原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处山谷平缓空地和林缘以及相邻的平缓高地,规划为

5、主题游乐区。 53科普活动区 将公园原趣乐园和科普乐园地块,规划为科普活动区。保留公园历来在青少年科普活动方面的特色和基础,并进行功能和景观整合,合理组织游线,完善空间序列,使区域品质得到提升。 54生态休闲区 将公园原数红阁景区、滑草场、烧烤乐园、莱茵园、秀峰草坪,漫竹湖以及从漫竹湖到粉单竹景区的连绵山谷和西南角生态山林,整合规划为生态休闲区。 该区占地最广,也是公园一直以来最具活力的地块。是人们感悟自然、漫步山林,森林游憩,烧烤滑草,亲近水景和远眺湘江、岳麓的好去处。 55生态健身区 将公园北面连绵山林规划为生态健身区,解决一直以来公园存在的户外健身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 该区以林荫健身活动

6、为主,因地制宜地设置“森林卡座”型活动空间。 56文化休闲区 将公园西面与湘江风光带衔接的区域规划为文化休闲区。以猴子石码头和老火车南站遗址为题材,通过景观重塑、生态修复和文化再现的综合举措,展示老长沙水路和铁路运输文化,保留一段特殊的城市记忆。 景点规划应实现三个目标: 充分展示生态野趣的自然景观; 强化景观轴线,完善景观序列; 创造时空变化的意境空间。 人们的视觉感受随着视距、视野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视觉印象也随着季节的更替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绘画十分讲究“三远”的结合,对平远、高远、深远的画理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判和审美标准。从景观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利用远景、关注中景和重

7、视近景的手法来达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境界:借公园多变的地形做好借景文章,充分利用远景:在不同的景观区域形成围绕景观,塑造丰富多彩的中景;置身于某一景点,观赏花木、小筑、水体等,满足近景的要求。 按照传承与发展的总体思维,以原来初具规模的景点或景区为依托,根据功能分区的情况,将公园的新景观体系归纳为“南郊八景”。 61双亭映秀 对原漫竹湖景区进行景观改造。以草坡结合景石驳岸的方式获得自然美感:以双亭为轴心增设休闲平台,理顺游线,增加水边停留赏景和亲水、戏水的机会:增植湿生、水生植物,形成丰富而自然的环境氛围。 62竹苑听泉 迁走原漫竹湖以西至粉单竹景区的游乐设施,利用谷地理溪,营造一条滚珠落玉的“

8、琴溪”;坡度较大的沟谷,则形成“旱涧”,设路、架桥、置汀石,组织便捷而有趣的游线;水岸植湿生、水生植被,形成生态野趣的画境空间;使静谧的漫竹湖焕发出“惟有源头活水来”的景观活力。 对原粉单竹景区进行景观改造理溪涧,设亭台,掇石为瀑;在现状良好的粉单竹林基础上,增植适生竹类,形成竹类主题植物区。人们坐在“清音亭”中,看竹影斑驳,听“清音瀑”的和音,清新静气,心旷神怡。 63梦幻山谷 对原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景观改造,形成主题游乐空间。并充分利用相邻缓坡地,平缓的坡顶和林缘,因地制宜设置森林游乐设施,形成南郊特色的“欢乐谷”。 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原有资源,对原有建筑采取拆除和保留改造并举的办法,

9、将改造后的主建筑设为该区域的管理用房和游戏大厅;对原游泳池进行适当改造,作为水上游乐活动的场所。 64空山鸟语 将公园北面自然山林规划为生态健身区,满足市民的迫切需求。结合地形和植被现状,因地制宜地设置“森林卡座”型林荫健身场地。以有意识保留的林荫绿岛以及适于健身活动、休憩的硬质铺地、坐凳为主要景观形态。增植招鸟引蝶植物,让人们在相对寂静的山林健身漫舞的同时,聆听自然的声音,颇有“空山鸟语”的古典意境。 65莱茵映秀 公园现莱茵园地块,已具备良好的景观形态。 规划保留该区块的基本风貌,在林缘和大草坪中部,增植樱花树林,增添春色美景。莱茵小筑,秀峰草坪,相映得趣。 66天趣乐园 公园原趣乐园,以

10、青少年野趣活动为特色,一直以来备受市民青睐。规划保留该区块的特色,对景观设施进行合理增设,对景观植被进行合理改造,加强林下地被建植,提升景观品质。 67双阁数红 公园原数红阁景区,既是借景远眺的佳处,又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地位较突出。但随着植被的生长、猴子石大桥的拉通以及湘江风光带的南拓,数红阁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已不够突出。 保留该区特色,并根据人流增容和挖掘借景资源的需要,增设可远眺麓山江洲,近赏秋艳红叶的五层高阁留云阁和水平拓展的亭廊组合园林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双阁”标志性建筑组合。与“双亭”景点一脉相承,且可作为增加借景空间和展示文化特色的主景点统领公园景观全局。依山势叠级拓宽现艺绿

11、居的户外活动和赏景平台面积,提高其园林经营接待能力,艺绿居前坪,规划小块临时泊车空间,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对植被进行适当调增,增添红叶氛围,加强高阁数红的空间氛围。 68记忆旅程 公园西侧紧靠湘江大道的地段曾经是猴子石码头和老火车南站的原址,保存有废弃的铁路、站台以及日积月累的生态恢复痕迹,呈现出一种斑驳而蕴含活力的特殊景观形态。把这一地带规划为反映老长沙铁路和码头运输历史的文化纪念区块,作为一种城市的记忆。“记忆旅程”分为两大板块:铁路文化区主要包括遗存的铁路,以废弃的厂房改建的铁路历史博物馆和特色酒吧,通过景观更新、生态修复,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景观。通过对老猴子石码头遗址的保护,景观和文

12、化的重塑,注入新的景观和生态活力。两个区域以断断续续的老铁路连接,既是时光隧道,又是生态休闲走廊。 “记忆旅程”挖掘和升华了公园文化,保留了一段特殊的城市历史和城市肌理,丰富了湘江风光带景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 植物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和原有景观为前提。遵循“整体优化、多样性、特色性、综合性、共生性”原则,根据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和分析,结合景观、功能分区,将公园的植物景观体系规划为七个不同特色的区域: 71红叶景观区 分布于现数红阁以北和以西地块。该区现状林相效果一般,除保留数红阁南坡的红继木团以外,因地制宜地在林缘和空地增植鸡爪槭、红枫、红叶李、乌桕、枫香、山麻

13、杆等红叶植物,形成更浓郁的红叶景观林。 72樱花草坪景观区 樱花草坪景观区位于现秀峰草坪和滑草场以及西部紧邻湘江风光带的区域。考虑到公园缺乏春花景观林的具体情况,采用林缘片植与草坪中孤植(群植)的方式,形成浪漫明媚的春花草坪景观。同时樱花冬季落叶,冬态优美,不影响秋冬人们在草坪中享受宝贵的阳光。 73原生风景林区 对现状景观效果较好的林相,以保留为主,适当在林缘增植适生地被和花灌木,维持公园的自然野趣。 这些林相主要分布于公园的南面、北面和东部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地块,量大面广,形成了良好的植物景观骨架。 74竹林景观区 分布于原粉单竹景区和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以南山坡及公园南入口左侧的山洼中。除

14、保留原有的粉单竹、凤尾竹、青皮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玉竹以外,还可引进湘妃竹、佛肚竹、紫竹、刚竹、苦竹、方竹、箬竹、山竹等品种,形成丰富而幽雅的竹类专类园。 75水生(湿生)植物景观区 位于公园原南大门的正面,以湖为核心,以溪涧为纽带,植桃,栽柳,并加强水生(湿生)植物景观份量。水中植莲浮萍,水边栽萱草、菖蒲、水芋、千屈菜、芦苇等湿生植物,形成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76招鸟引蝶景观区 分布于公园北部,现状林相效果一般。增植观果引鸟为主的植物,如枇杷、柿树、枸骨、石楠、南天竹、火棘等,既增添观果特色,又为生态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77树阵景观区 树阵景观区位于公园新东大门,结合交通功能布局,在广场边缘及中间以树阵为主要种植形式,形成广场氛围的入口绿化景观。 81路网 规划将公园内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811园内主干道(车行道路):主干道与城市道路相连,是公园内、外车行交通主干道。在原有车行道基础上新增部分车行道,宽4m。 812园内支路:各景点之间的次要道路,为主要的步行道。分布在整个公园范围内,连接各景点、游乐设施、休闲场所,平均宽度1.5-2m。 813游步道:辅助园内支路,构成道路网络。平均宽度1.5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