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64216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2013 届 高 三 年 级 第 一 次 四 校 联 考语 文 试 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龙文化源起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

2、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

3、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 ,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

4、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 ,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 ,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

5、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2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

6、,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人类生存曾遇到洪

7、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

8、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 ,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D研 究 表 明 , 龙 的 崇 拜 起 源 于 八 千 年 前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 而 用 文 字 记 载 的 中 国 历 史也 不 过 三 千 多 年 。 因 此 , 研 究 龙 文

9、化 的 起 源 , 只 能 依 据 考 古 材 料 而 不 能 依 赖 古 代 文献 资 料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 “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

10、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

11、,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注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 分)用心 爱心 专心 3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课:赋税B俾驰驿之任 俾:使,让C免逋赋杂役 逋:拖欠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报:上报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 分)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两遭丧,俱起复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发仓廪,免逋赋杂役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储火器为

12、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B.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C. 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D. 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

13、罪被关进监狱。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5 分)(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 1愁。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注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8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14、)(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鱼我所欲也)(2)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3)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一只鸟芦芙荭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15、盲眼老人是遛鸟的,用心 爱心 专心 4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的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 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莳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