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3550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精)(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如遗留至 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足证其蒙民居住过。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

2、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相继袭。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

3、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英宗至治二年(1322)免回回屯戍河西者银税(元史)是为回回入甘肃之始”。其中所列述当时伊斯兰教之姓氏有:沙、哈刺鲁、马、丁、海、毕、陕、闵、绽、

4、鲜、页、古、拜、善、韩、苏、白、田、高、虎、周、哈、李、张等,这些姓氏,在今靖远县境内的大部分伊斯兰教徒中仍占多数。根据靖远旧县志和各种残存的石碑中调查,汉人中自古以来沿用的姓氏有:丁、于、王、张、李、赵、虎、汪、万、汜、肖、左、苏、魏、扈、吴、路、贺、霍、陈、刘、房、齐、焦、朱、温、卢、邢、武、宋、高、苗、金、程、牛、 马、陆、侯、谢、薛、杨、柳、权、徐、许、郑、邓、宁、傅、袁、叶、苟、姜、蒋、江、郝、何、邱、仇、谭、寇、董、冯、门、夏、贾、俞、朱、毛、田、罗、 雒、白、韩、曹、郭、葛、段、范、蒲、孙、乔、卞、里、蒙、雷、拜、窦、杜、裴、麻、安、师、史、车、孔、孟、屈、章、来、梁、秦、唐、汤

5、、祁、滕、关、 顾、康、严、邹、童、景、单、莫、巩、周、吕、骆、阎、钱、沈、海、蔡、黄、常、卜、方、强、柴、詹、展、辛、韦、岳、石、米、林、姚、任、冉、包、曾、 康、廖、拓、毕、耿、闵、牟、狄、火、妥、哈、胡、蒙、邵、洪、边、樊、龚、雍、聂、党、成、永、舒、崔、尹、吕、豆、占、戴、訾、昝、苏、折、粟、黎、 陕、绽、鲜、善、沙、页、黑、行、欧阳、哈刺鲁、倪、靳、荆、柯、问、南、种、甄这些不同姓氏的汉人散居在靖远各地,说明靖远确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之地。靖远历史上的民族聚散靖远民族聚散的来龙去脉,据靖远新志中载:“靖远古为边地,汉始辟为县,西晋之乱沦于鲜卑,唐广德时陷于吐蕃,西夏、金、元迭为

6、征战,明代套部(蒙古)不断犯境,故土著大族绝少,现有人民多半以从军开垦而来者,其源流可分:1、移民实边而来者自明初多来自山西洪县古槐树移民处。2、从军而来者有明之世靖远扰于北虏,岁无宁日,始正统二年边患日急,乃设卫防河,靖远户口在档案上始有确实之记载。然时所谓户口者,完全为移来军户分所屯垦,民户廖廖,殆不可稽。而树今日户口之基础,则此数千百军户实为之(靖远新志户口略)。3、宦游而来者如旧志中所载,明清远卫指挥房贵便落户在靖远,其后裔多在今乌兰乡新城村。4、经商而来者历代山、陕、豫、川等省来靖经商后落户者为数不少。5、游幕而来者如旧志载明陈善幕游来靖,后在甘盐池落户教学。6、谪戍而来者如明嘉靖时

7、翰林郭宗皋从山东福山谪戍靖远。清末王孝、王典等充军在靖远落户。这些从外地来靖远定居的户口。民族列在各旧志中均无记载。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有汉、回、蒙、满、苗、藏、壮、土、侗、维、东乡、保安、土家等十三个民族,共计人口395966人。其中,汉族391768人、回族4090人,其它各民族为数不多。靖远人民习性据有关史籍记载:大明一统志云:“人习武艺,不畏攻杀”。巩昌府志云:“卫于外徼,仅隔一衣带水,九边皆推其人勇猛善战,敌人号为拾儿军,常避之。然其俗则恂恂循礼度,富者务债储缓急,则出以助饷,贫者安闾里,闻惊则奋勇当先,岂所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犹存秦俗之习尚乎!”旧志云:“靖远虽涉边僻,人多

8、朴实淳厚,以耕牧为计,以园圃为业;人多刚劲好斗,射猎是习,虽处荒塞,亦有尚义者”。“人多醇良,尚礼义,不事浮夸。然近日多务末技,以巧诈相竟,是又不可以一定论也”。成化靖志云:“网绕河环,原隰平衍,性质实尚賙,务猎,力学”。康 熙靖志云:“人习战斗,身昌矢石,虽披坚执锐而捍卫牧圉若性生焉。负刚劲、尚气节,殊猷奇绩出其中,忠勇气侠出其中,封拜接踵,勋名烂烂,迄今阀阀甲 第联蝉,桑梓何其盛也。乃今却走马以粪,而四郊无垒,八荒奠安,质朴者尽力田畴,颍秀者潜心诗书,师严道尊,塾多执经问业之子,畏法远刑;邑鲜健讼告讦之 风,岁时祀先展墓,不愆反本之义;婚娶纳采,亲迎犹端正始之道,犷猂之气久消,无复金华之旧

9、染,宽柔之教谁施,恒多善下之谦。然而军民杂处,往往游气 不事生业者不乏,而士气亦日以颓靡不振,是则仁里之一梗也”。这是旧志中所搜集到仅留存下来靖远人民习性情况的部分史料。至近代仍保持着人民尚武勇于捍卫祖国和反抗外来侵掠的优良传统。如地下党抗日义勇军早期在靖远的 组成及活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靖远人民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踊跃输将、英勇献身、不畏强暴、英雄辈出,皆习性之然也。同时不尚浮华、修饰、勤俭、朴素之风 迄今不衰,万以耕读为重、互助为荣,并在甘肃享有文化先进县之称。靖远人民的生活居住:靖远县人民历来居住以堡、寨、村、庄、户、水、山头、崖湾为聚集点。如平滩堡、裴家堡、泰安堡、新堡子、刘家寨子、杜

10、家寨柯、贾家寨柯、三合村、论古 村、唐庄、路庄、三百户、五百户、马饮水、营盘水、贾家山头、张家崖湾等。而这些居住点,又多民族同姓集中于一地,与地处边防防御自卫有直接的关系。居住的形式有楼房、瓦房、土房、高房子、土窑、石窑、箍窑、棚道、卧铺子、铺面等。楼房:为富有者所居,多系竭山式屋顶,或为一藉水,木楼板,两至三层,数量不多。现今城乡有的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起钢筋水泥的楼房,为过去所没有。瓦房:是一些富户所居,多为“四合头”的天井,前为街门,进为影壁,北为四明柱或深门浅窗三及五间的上房也叫堂屋,两房连耳房,南为三间对厅,东西厦房各三 间,后面建有围房、厨房、畜厩、厕所。这样的四合院在全县为

11、数不多。现在建起了土砖木结构、机制瓦铺顶,以及砖院墙、贴磁砖等新房,较过去坚固、美观、宽 敞,大大超过了以往。土房:全县到处可见,即所谓土搁梁,墙壁、房顶不用砖瓦,根基用五至七层砖或以石砌,结构、门窗均极简单,只用一道梁,亦有四合院形式者,但不讲究。近些年 来这些老式的土房,除山原干旱地区外,已多由新建的土砖房及少数户的水泥平顶房所代替。无论瓦房或土房均为平房,尽管建筑规格、造价不等,但式样大同,主 次严分(高低),有所谓“三间上房挎耳房”意指长辈住上房晚辈住偏房之习。高房子:是旧社会一些农村建于堡上或院宅中高出院墙的独间小房子,多筑土为基,建其之上,三面开窗,一面为门,用以守望,今除少数乡村

12、尚有保留外,新式院落多不修建。土窑:在山原干旱地区缺少木料和建筑材料,依山挖成土窑洞,沿外表按有门窗,组成四合院状,“冬暖夏凉”誉为“神仙地府”。有人咏诗形容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窑洞无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现已逐渐淘汰,由土砖房所代替。石窑:又叫窨子,多开凿在沿黄河一带的营防滩、碾子湾、独石头、河包口等地及东湾砂梁、四龙等地的陡立红砂峭壁悬崖之间,以水或靠山为险。窑中设有磨、碾、灶房,讲究者雕有花纹图案,援绳而上,为历代先民避战乱藏身之所,今上述各地仍留有残迹。箍窑:是用土基块拱成的半圆形窑洞,以草泥裹里外,安有简易门窗,既可住人亦可供储藏物。一些田边地畔亦多有此窑,用

13、以看守庄稼。棚道:是以土坯作墙,上架简易梁檩和细椽,以草泥上顶,多用于圈牛羊牲畜或作磨、碾加工房。堡子:是用土夯筑成的小型土城池,有女墙、炮台之备并有铁门,有的一家专筑,有的数家或阖村共筑,为旧社会防匪乱之所,其中住房,建筑量力而为,不拘形式。卧铺子:以木作框架,上覆以蓆片或草泥,可以移动,多用夏秋看守田园,秋后收获完结则搬回家中。铺面:也叫铺子,多为临街而建,敞门内设铺柜、货架,有的单间,有的一连数间,专为经商营业之用,城乡村镇都有。今已为现代商店代替。饮食:靖远县的民间饮食传统惯为一日三餐,而农村一般为四餐,早起的一顿喝茶吃馍叫“早干粮”,九点多钟的一顿餐叫“早饭”,下午三点多的一顿叫“吃

14、响午”,下午收工的一顿叫“吃黑饭”。城市一般为早、午、晚三餐。主食:主为小麦、黄米、大米、小米(谷米),次为玉米、高梁、荞麦、莜麦,扁豆、黄豆等。其中以“白面、黄米、大米”为主。蒸食:有麦面发酵作的花卷、蒸镆、“月饼”、“马蹄子”、包子、饺子、穷馍馍、“鸡卷子”、“金裹银”(白面夹黑面卷子)。米面蒸的甜米黄儿、锅塌子(又叫 半驾洼)。玉米面做的发糕等。这些蒸食食品中以白面镆镆最为普遍,城乡各家皆能蒸制。尤以白面花馍馍夹有姜黄、红麯、香豆、清油,巧作成各种花样的油塔 子、油卷子,送“满月”的“马蹄子”。过喜庆酒席上的花馍馍能作出巧小的“菊”、“荷”、“佛手”、“梅花”、“海棠”、“如意”、“万卷

15、书”、“芭蕉 扇”等玲珑活泼的形状,十分美观。各家竞奇斗巧,一家胜过一家,是有艺术性的蒸食,除了蒸食之外,还用莜麦或小麦、糜、谷等杂粮炒熟后磨成炒面,干舔或拌 食皆可,如同藏民的“藏巴”。煮食:是日常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饮食之一。多用麦面制作,其品种有长面(分细、宽、柳叶、二细、圆梭等)、挂面用麦面和盐水拉成晾干后煮食。“截截子”(是 以柳叶面条切成五寸左右的面条)。旗花子(是以擀好的白面页子切成菱角形者)。砌食子(以合好的白面在草帽上搓成形如贝壳者,又叫麻食子)。跌疙瘩(是以 合好的面,以筷子挟为小块者,又叫懒婆娘饭)。灰豆饭(是先用灰煮熟扁豆,再下入旗花子成赤褐色者)。面片子(分软、硬两种;

16、软为活面手揪、硬为面叶刀 切)。掣面(是以合好的面拉成长条者也叫软面,细园形的叫“鸡肠子”)。其它如用荞面作的削精面,用黄米和“花旗子”同煮的叫米合面也叫“混江龙”。其中 以长面专讲擀、切、刀工,既是家常饮食,又是逢节过年招待客人的主要煮食。过去以手工擀面页,然后以刀切成细宽两种,最细的有如丝线,宽的宛如韭叶,煮成 后添入臊子汤或酸汤,清得扑鼻,用筷子捞起,似千条银丝,是家庭妇女向客人显示切面手艺的“拿手戏”;并代表“长乐”“长寿”独具地方特色。今已为机器压 面取而代之。副食:以各种蔬菜为主,肉类、禽蛋、鱼类、野菜为辅,吃菜分拌菜、熟菜、炒菜和醃菜等,多以拌菜为主,炒菜次之。拌菜:多加以佐料油、盐、醋、熟油等,用切或煮熟,应时拌食也叫凉拌。如黄瓜、韭菜、蒿笋、苴莲等多洗净切丝凉拌。葫芦、茄子、菜花、白菜、芹菜、包心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