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3113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讲练通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

2、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

3、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

4、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

5、知识。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通读全文,找到信息源在第一段,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与原文表述不符。验证可知,C项偷换了概念。【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与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错在偷换概

6、念,原文表述“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不是“修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7、。B项,错在强加因果,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为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不是他们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

8、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项,一是“使用简单方便”与原文“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的语意不符;另外由于前面的原因是假设性的“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因而“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这一结果就不是一个必然结果,D项表述成了一个必然结果,不恰当。2.(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

9、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

10、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

11、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

12、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

13、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环境”和“资源”的概念的阐释主要在第一段。要求考生仔细阅读第一段,然后逐项与原文进行比对,由“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可知C项中对资源和环境外延的比较是正确的,但是说“只有改变”就与原文不符了,因为文中说“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的

14、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重点考查对文本指定语段内容的理解分析。题干已经帮助考生锁定了第二段,所以考生只要对第二段进行仔细阅读,然后逐项比对即可。A项是对“家”这一概念的理

15、解分析,由文本第二段可知,“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表述正确,但“宜居、利居、乐居”是居住的三个层级,而不是三个方面。其中“宜居”是城市功能各层次的基础,而不是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的基础。(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

16、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是对“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解分析,由文本第三段可知,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的理解,和与“真”的保护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由此推断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就是对文本的误解。因为文本中说“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意思是说治理污染仍然是首先要考虑的事,而非“人工美”。3.(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围棋与国家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