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3041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 语文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编制教师总序号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小组序号课题内容 18、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2. 通过人物语言的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学习重点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学习难点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一、预习案 (一) 基础知识1.生难字:曹刿( )又何间( )焉 鄙( ) 玉帛( ) 小信未孚( ) 辙( )登轼( ) 公与之乘( ) 旗靡( )2.重点词语解释:

2、(1)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 焉 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惧有伏焉 ( ) 故 公问其故( ) 从 民服弗从也( ) 故克之( ) 战则请从( ) 以 何以战( ) 其 其乡人曰( ) 必以分人( ) 公问其故( ) 必以情( ) 吾视其辙乱( )之 公与之乘( )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故克之( )(2) 词类活用:神弗福也( ) 忠之属也( ) 公将鼓之( ) 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 ) 公与之乘( )(3) 古今异义: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3.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

3、编写的( )体史书。4.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 (2)必以分人 (3)倒装句:何以战 (4)战于长勺(2) 问题导学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尝试读文)1. 曹刿求见庄公的背景是什么?2. 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你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功劳归功于谁?列出我的疑惑二、探究案阅读探究感悟1.如何理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2.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看的?3曹刿认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4、曹刿为什么要求“战则请从”?5.写齐鲁长勺之战经过时,以写什么为主?运用了什么手法?6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三、训

4、练案 曹沫劫齐桓公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参考译文】曹沫做魏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

5、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此处极言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

6、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1. 解释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4.从文中看,曹沫是怎样的一个人?课内巩固训练: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2、下

7、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公将驰之。D、彼竭我盈,故克之。*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 教与学的反思 编制教师总序号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小组序号课题内容 18、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2. 通过人物语言的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学习重点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学习难点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学法指导 诵读法

8、、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一) 基础知识1.生难字:曹刿( )又何间( )焉 鄙( ) 玉帛( ) 小信未孚( ) 辙( )登轼( ) 公与之乘( ) 旗靡( )2.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请求 ) 焉 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 战则请从(允许 ) 惧有伏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 故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从 民服弗从也(听从) 故克之(所以) 则请从(跟随) 战以 何以战(用、靠) 其 其乡人曰(代词,他的) 以分人(把) 公问其故(代词,曹刿那样做) 以情(按照) 吾视其辙乱(代词,他们的,指齐军)之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

9、不翻译)故克之(代词,指齐军)(2)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名词,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 齐师败绩(名作动,溃败)下视其辙(方位名词做动词,下车) 公与之乘(名作动,乘战车、作战车)(3) 古今异义: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再一次、又 3.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 )体史书。4.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之分人,省略之) (3)倒装句:何以

10、战(宾语前置,“以何战”);战于长勺(状语后置,于长勺战)(2) 问题导学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尝试读文)1.曹刿求见庄公的背景是什么?2.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你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功劳归功于谁? 阅读探究感悟1.如何理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埋下伏笔。这句话表明曹刿对这场战争有了深谋远虑,对统治者的鄙陋有了认识,点出请见的必要性。2、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曹刿对此是怎样看的?3、曹刿认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4、曹刿为什么要求“战则请从”?担心军事上鄙陋。

11、5、写齐鲁长勺之战经过时,以写什么为主?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对比手法。将鼓,将驰与未可、可矣6、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首先,爱国心、责任心;其次,在政治上远见卓识;最后,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曹沫劫齐桓公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参考译文】曹沫做魏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