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462311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讲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市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二历 史 试 题命题人:黄学纲 第I卷(选择题)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 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C平民易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 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2“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反映梭伦( )A.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B.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C.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D.关照少数公民利益3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两项改革法令( ) 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 都体现了对人身

2、权的重视 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A B C D4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后的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C、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 D、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5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A.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C.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6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3、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A、 B、 C、 D、7“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雅典哪次改革的评价(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苏格拉底改革8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主要打击了A. 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9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 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 D封建城市的兴起10战国策 秦策:“夫商

4、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 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12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13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

5、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1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

6、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6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入主中原的愿望 B实行汉化政策C改革的坚强决心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17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

7、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1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9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 推行三长制 C实行均田制 D制定俸禄制度 2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

8、变法 D孝文帝改革21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潮流C.加快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22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2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9、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4北宋初年,朝廷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2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2611世纪中期进行的“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限制特权 C发展生产 D加强军队27王安石

10、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市易法 C保甲法 D 农田水利法2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青苗法 、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D市易法、募役法29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 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 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30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

11、 B宋神宗动摇不定 C宋神宗反对变法 D宋神宗软弱无能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40分)31(20分)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邓广拓王安石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