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2299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每小4分,共140分)1. 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开创的盐铁专卖政策,后世“凶循不能变”,就是因为其能够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国家实行专卖政策,抑制了大工商者垄断市场和操控物

2、价,但也会凶政府垄断经营而危害百姓,故B项错误;古代专卖政策下的工商业产品并非都来白官营手工业,有些也来白民间手工业,故C项错误;家专卖政策虽对民间工商业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这并非是后世沿用的主要原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盐铁专卖政策2.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

3、,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3.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此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A. 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B. 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

4、成了门阀政治C. 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之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D. 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认为科举制“实在诗赋”即注重诗赋文章,“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是指考试科目缺乏实用性,正确的选项是C项;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

5、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4.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6、C.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表明“义门陈氏”体现了宗法关系;“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可知,宋仁宗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义门陈氏”体现的宗法关系来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题干“义门陈氏”体现的是宗法关系,没有涉及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故B项错误;朝廷教化百姓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故C项包含在D项中,应排除故选D。5. 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

7、,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A. 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B. 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C. 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D. 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是现象,答案要求回答本质;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不是本质;D选项正确,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使自身获得了新发展,达到理学阶段;为了使理学的地位保持正统并受到尊崇,进而排斥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佛道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6.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

8、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 清政府已沦为列强侵华工具B. 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C. 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D. 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太平军”,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所以本题中的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而不是其他的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7. 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

9、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 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 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D. 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颁布了断发易服的法令,但是由题干可以看出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说明农村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断发易服。8.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

10、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符合史实,但与“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不符,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从“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形成合体才能促进其进化,没有体现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

11、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是合体的,融合必然是新文化改造旧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新文化,故C项正确;李大钊传播了新文化,但没有创造新文化体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9. 1944年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三笠宫崇仁在其书中写道:“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从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主要是A. 日本反战力量强大B. 中华民族意识增强C. 战争引发人性反思D. 抗战提高

12、中国威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可以分析出三笠宫崇仁已经对战争中的残暴行为进行反思了,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的人性反思10.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

13、体系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答案】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11. 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A. 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 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C. 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 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经济的调整。材料“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

14、,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说明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城市化进程被迫中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三年自然灾害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此,中央开始纠正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八字”调整方针。故AC与题意无关,D与题意主旨不符,B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在建设中曲折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12.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A. 政治协商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民主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的发展趋势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等,所以选D;A、B时间不符;C是新时期举措。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名师点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的历史,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对重要的政治制度要分阶段把握其发展的历程,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优越性以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成功实践的重大意义;复习中国外交时,要把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经济建设成就、国际格局演变等知识联系,把握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夏朝出现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等方面的技能,具有很强的“职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