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改革开放40周年100位杰出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人物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人物事迹

郭**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41KB
约5页
文档ID:114617104
[改革开放40周年100位杰出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人物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人物事迹_第1页
1/5

[改革开放40周年100位杰出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人物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人物事迹    【--推荐】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就不得不说了,下面就来分享一下他们的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严宏昌,1949年9月9日出生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个贫苦农家,初中文化,曾担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小岗村民委员会主任大包干”发起者、领头人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民召开秘密会议,他带领小岗村生产队的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把队里的土地分到了户,首创“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有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一个挂满了肖像的通道,左右两边共18人,右边第一个,就是严宏昌      40年前的一个冬夜里,时任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牵头,与小岗村另外17个“当家的”一起,在一份承诺书上按下“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18个人用“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分田到户——“大包干”由此开始      2018年5月12日,谈及40年前的“孤注一掷”,严宏昌略显平静:“在那个环境下,每个村都可能成为小岗村,我只是刚好站在了这个节点上他摁灭手里的烟蒂,又点上一支,“但这也是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豪的事      红手印按完,18个人默默回家当天晚上,严宏昌几乎一宿没睡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拾掇拾掇家伙什儿,拖着老婆下了地儿子严余山当年6岁,仍清晰记得那一年的“饿”——秋收前家里仍然窘迫,吃不上饭他仍然常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一块儿,到邻村乞讨要饭那年爹妈特别辛苦,起早贪黑的,整个人都扑在地里了。

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在1979年的秋天,迎来了最幸福的时刻严余山回忆说:“我记忆里,有两样东西小时候没吃过,玉米和山芋1979年之前,这些是都吃不上的,1979年之后是不用吃了      1979年的秋天,改变吃“大锅饭”、出勤不出力的现状仅一年,吃不上饭的小岗村迎来了最满足的时刻: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一年22元的18倍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大包干”小岗村一夜翻身,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起点      “大包干”像个大胖小子迎风而长,可“孩子”的“户口问题”一度让严宏昌等人夜不能寐第一年干出了成绩,我们都很高兴,但是毕竟没有政策定性,我生怕哪一天就被抓进去了第一年大丰收,第二年收成还在增长,这让严宏昌停不下来,“谁都不想再回到饿肚子的日子了,能干一年是一年,能干两年是两年      严宏昌说:“其实当时好多村都在悄悄搞"包干到户",但是都不敢提出来最开始我们取名"大包干",也是模糊这个概念,避免风险,有人问起,对外说是"包干到组"      从“包干到组”到“包干到户”,一字之差,酝酿着中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剧变。

     一鸣惊人之后,小岗村“蛰伏”了很多年,甚至被包裹在争议中心但不可置疑的是,1978年举全村之力摁下的那一个个红手印,石破天惊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40年后回顾往昔,严宏昌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小岗村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村庄在那个环境下,每个村都可能成为小岗村,最终历史选择了我们这是个巧合,我只是刚好站在了这个节点上      在“大包干带头人”这个身份之外,他们也只是平凡人每天早起,村里溜达,串串门子,烟不离手,逢周末就守在自家店里前后吆喝招呼,脸上笑容最柔和时,是儿孙辈们绕膝时      严宏昌和他的邻居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坚韧写下的答卷,没有辜负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这个村庄始终有自己的节奏,它像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任何村庄一样,无论居于高点还是伏于沉寂时,都在不断摸索着往前走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