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与空间感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0838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与空间感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形与空间感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形与空间感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形与空间感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形与空间感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与空间感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与空间感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形与空间感地形同样能影响人们对户外空间范围和气氛的感受。斜披和地面较高点能够限制和封闭空间,斜坡越抖越高,户外空间感觉还能影响一个空间的气氛。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陡峭、崎岖的地形极易在一个空间中造成兴奋和恣纵的感受。一个人站在平坦地面上时比站在斜坡上感到更安全、更轻松,斜坡地面时站立者感到不舒服,并轻易使他不断滑动。古根海姆博物馆倾斜地平面的威力:观赏绘画的游人被倾斜的地面缓缓地向前推进,使他们不可能随意长时间的观赏某一件展品。超艺术的建筑学威力。用地形控制视线地形可影响可视目标和可视程度,可创造出景观序列或“景观层次”,或彻底屏障不悦目因素。地形完全可以影响观赏者和所视

2、景物或空间的高度和距离关系。分隔空间地形可以利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空间的形成可通过如下途径:对原基础平平面进行挖方降低平面;或在原基础平面上添加泥土进行造型;增加凸面地形上的高度使空间完善;或改变海拔高度构筑成平面或改变水平面。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空间感上极为关键:空间的地底面范围;封闭斜坡的坡度;地平轮廓线。一个空间的地面范围越大,空间也就越大。斜坡的坡度与空间制约有着联系,斜坡越陡,空间的轮廓越显著。空间内,其封闭程度依赖于视野区域的大小、坡度和天际线,一般的视域在水平线的上夹角40- 60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范围内,而当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

3、(长和高为1: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时,其封闭感便失去。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来限制各种空间形式,坡度变化和地平轮廓线变化也可以变化底面范围来构成特性相异。人在一块倾斜的地面上呆之过长,就会有不舒适感,从而使他不得不向另一位置移动。控制视线为了能在环境中使视线停留在某一特殊焦点上,我们可以在视线的一侧或两侧将地形增高,也可以用来“强调”或展现一个特殊目标或景物。斜坡越陡,越像是垂直的墙体,因而越能捕捉视线。特殊动物的展览室当一个赏景者仅看到了一个景物的一个部分时,对隐藏部分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和好奇心。此时赏景者为部分目标所戏弄,而想尽力看到其全貌,但他不改变位

4、置是不能看到整个景物的,在这种情形下,赏景者将会带着进一步探究的心,并吸引人向前探究,然而在前进工程中,山上的景物则忽隐忽现,直到抵达山顶才得知全貌。如果要在一个斜坡上铺种草皮,并需要刈草机进行养护的话,该斜坡坡度不得超过4:1的比例,计,一个土堆高1.5米,那么就不应采取土堆的形式,而应使用其他方式来屏蔽不悦景象。坡度可以作视野屏障物,来遮盖位于其坡脚部分不悦景物。被设置在凸面地形的尖部位时,人们极易看到在天空的背景下呈现出物体剪影,而且该物体也极易受到狂风的袭击。然而,当将同一物体设置在顶部下端时物体就会在视觉上与地形融为一体。这样,斜坡及其顶端就自然地形成物体的背景,起到“吸引”物体轮廓

5、形象,保护物体免遭到狂风袭击的作用营造楼房知道路高压输电线地形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运行总是在阻力最小的道路上进行可行的话,步行道的坡度不宜超过10%,为了减小道路的陡峭,道路应斜向等于高线,而非垂直等于高线。最好走“山洼”或“山鞍部”,最省事的做法,无疑就是尽量从凹口通过。如果设计的某一部分,要求人们快速通过的话。二另一方面,如果设计的目的,是要求人们缓慢地走过某一空间的话,那么,斜坡地面或一系列水平高度,以此来影响协调性、速度以及游览方向等。 建筑群体和空间限制被建筑物所围合的室外空间,一般比较平直,如果在一大片区域内,那么这些空间就会令人觉得呆板无味而使人烦躁。缺乏引人注目的季节变化,因太阳

6、辐射角度阴影有所变化,围墙本身变化却微乎其微。视距与建筑物高之比空间围合的比例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感程度,一般取决于室外空间中的人和建筑物的距离,与周围建筑物围墙高之比例关系。如果人与周围建筑物墙体能构成1:1的视距和物高比例,或视角为45,则该空间将达到全封闭状态;如果视距与物高比为2:1,该空间处于半封闭;若为3:1时则封闭感达到最小;而当比例为4:1时,封闭感将全部消失。视距与建筑物高的比例关系;不仅影响空间合围,而且也会影响一个室外空间的情感和使用。当某人与朋友在一个比例值很低的空间内交谈时会感到很舒适,当若比例值很高时则感到极不舒适。 有些建筑学理论家认为,对建筑物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

7、为视距与物高比为2:1时。按这一比例尺计算,视平角为27时,便能轻易地 看到建筑物顶部。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3之间。消除空间空隙的一种办法,就是使围绕空间的各式建筑物尽量封闭重叠,以阻挡视线的出入。使用其它设计因素,如地形、植物材料,或能封闭视线的独立屏障等,也能消除或减小空间空隙。既具有围合感,又具有视线外渗特性的城市开敞性空间,仅在几步之内,观赏者就能体验到两种不同的围合感,而且还能依然感到时在同样的室外环境中。这种空间毫无变化,他没有层次空间,对总体空间结构有闭合的暗含空间,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以至于会使人感到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各不相关。

8、扩大主空间的面积,为布局建立一个中心点。另一个影响空间围合感及空间长高有关的因素,是空间的水平宽度。水平距离相距24m的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可以称做亲密空间,如果环绕外空间的建筑物墙体粗糙、灰暗,各项细部不够细腻,能使人感到该空间冷漠、粗糙、难以亲近,如果围合空间的建筑物墙体色彩明快,造型精致、细腻,并且具有一定的人情味,那么同样大小的空间就会给人精细、悦目、亲切友善的感觉。廊柱的使用也减轻了空间的笨重感,而使用厚实的墙壁,则不会有此效果。廊柱的使用外部空间的以向里渗透,并使用该空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一个含有精美细腻造型、虚实变化的墙壁或房顶轮廓,能在建筑物和天空之间构成一种轻快,透明的剪影效

9、果。而僵直、无虚实变化的实墙则难以产生如此效果。建筑物的这种镜像效应,使相接空间具有外观永无止境的特征。建筑群体和空间类型建筑物所构成的一些基本空间类型这些空间是强大的“磁铁”和人们活动的聚焦点,有较强的内向性。要想获得最强的空间围合感,必须是视线外出或空间间隙降至最低极限。由于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世纪开敞空间脖被设计成“风车状”或“旋转形状”,因而出入于这些空间的视线便相应的接受到了限制。进入该类空间,他们不可能笔直地延伸出空间。这种布局不仅大大有助于加强空间围合,而且还能迫使进入该空间的行人感受这类空间特性,甚至停留在空间之中。行人不能简单的沿两个开口之间的直线穿过空间。中央布置大型的、占

10、地众多的笨重物体,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导致空间“堵塞”的产生。另一种加强中心开敞空间特性的原则,时使地面倾斜向中心。定向开放空间记得在探讨地形是曾提到,空间如同流水,总是想最无阻挡的方向流去,向开放空间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否则空间的特性和围合感将会丧失掉。直线型空间引人注目的特性之一,就是该空间的焦点集中在空间的任何一端,适合一切空间中的活动,注意力被“挟持”和“引导”在长长的带状边之间。任何企图在空间两边布置具有吸引力的物体,如布置有趣的标牌或其他景物,与直线型空间的终端相对抗的尝试,都是不妥当的。而加强空间的中心点,消除空间沿线具有破坏力的景物才是上策。当穿行在这类空间是,行人的注意力不时变化

11、。一般来说,行人的注意力会被引向他或她所站立的次空间终端,但当他继续朝前行并达到这一终点时,另一个未曾看见的次空间便立刻进入眼帘。并注意“在拐角出还有什么奇异景象”?这类空间诱使行人去追寻尚不可知晓得景象。能构成一系列由视野、景物、或其他的整体轴线所连接的扩张和收缩空间。最后还应提到,正是空间这种集合;连接,才赋予室外环境一生命和情感的色彩。植物材料为了使建筑物免受到暴晒,必须栽植遮荫以及建筑物顶部修建大型屋顶。过渡空间过渡空间能减小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突变,使出入于建筑物的行人感到其间有一个平缓的变化。方式则是建立一个既非室内也非室外的空间。除此之外,过渡空间必须有形地将建筑物出入口,与其区域具

12、有其他功能的环境设施,如人行道,分隔开来。如果让建筑物的门直接向人行道敞开是很不合适,甚至是危险的,因为还会引起交通的拥挤,以及出现行人随意出入于门户的可能性。过渡空间可以通过植物、围墙、土丘一及独特的铺装形式,而部分地勾划出建筑物外的区域方式来构成。另一种建造过渡空间的方法,则是延长建筑物的上层楼板,使之覆盖住底层入口处。当建筑物内部与其紧贴的外部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时,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感最强。 对于一个人来说,当他开门的同时而迈下台阶是极为不安全的。铺装在阳光的照射下,铺装材料就比有植被的地表所散发的热量大的多。在草地附近的铺装地面就比草地的温度高出3左右。一般来说,铺装材料表面素哟反射

13、的热量比植被表面大得多,因而常常产生刺人眼母的灼热光线。某些类型的铺装材料另一不足之处,是他们具有不透水性。导游的作用它便能指明前进的方向,而但路线过于曲折变化,并使人走“捷径”交容易时,其导向作用便难以发挥。图上标出“捷径线”后铺设的道路应大体上反映出这些“捷径线”。“捷径线”以便能消除穿越草坪的可能性中存在着众多的“捷径线”最好的办法是将铺设材料铺成一块较大的广场,一方面允许更大的自由穿行,另一方面提供了统一协调的布局。不仅能影响运动的方向,而且能更微妙地影响游览的特别感受。一条平滑弯曲如流水的小道,给人一种轻松优闲的田园般的感受,而一条直角转折的小道,走起来感到又严肃又拘谨。而不规则多角

14、度的转折路,则会产生不稳定和紧张感。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铺装的路面越宽,运动的速度也就会越缓慢。在一条较宽的路上,行人便只能一直向前行走,几乎没有机会停留。粗糙难行的铺装材料,就不会行走的很快。而在狭窄的路上铺装材料平坦光滑,则利于快速行走。行人步伐的大小,铺装材料的间隔距离,间距可以时宽时窄,这样使行人的步伐使快时慢。当铺装地面以相对较大、并无方向性的形式出现时,它会暗示着一个静态停留感,用于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或用于景观中的交汇中心空间。铺装材料和造型确能体现出“停留”之意。铺装材料的形式就足以增加空间的感受。表示地面的用途有所变化,则不同地面的铺装应在设计上有所变化,如果用途或活动不变

15、,则铺装也应保持原样。坎坷的路面能降低机动车的速度,这对行人的地段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对空间比例的要求形体较大,较开展,会使用一个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度。用砖石或石条或沥青路面,以压减这些路面大的表面宽度。统一作用易被人识别和记忆时,它能将复杂的建筑群和相关联的室外空间,从视觉上予以统一起来。当人们看到这些铺地材料是便会知道是恩巴凯德罗中心。背景作用引人注目的景物做中性背景。他不具有醒目的图案、粗糙的质地或任何其他引人注目的特点,否则他就会喧宾夺主了。构成空间个性具有构成和增强空间个性的作用,如细腻感,粗狂感,宁静感。方砖能赋予一个空间以温暖亲切感,有角度的石板会给人轻松自如、不拘谨的气氛。而混凝土则会产生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为了满足所需要的情感,就应在铺装材料上有目的的选择使用。在那种需要温暖和睦的空间中,绝不应使用沥青铺装。创造视觉趣味人们穿行于一个空间时,行人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会看向地面,铺装的这种视觉特效对于设计趣味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形成强烈的地方色彩,圣马可聚会广场和米兰的杜莫广场。地面铺装的设计原则至少应有一种铺装材料占主导地位,以便能与附属材料在视觉上形成鲜明对比和变化,以及暗示地面上的其他用途。设计师过于依赖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