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端午节的佩饰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16.49KB
约11页
文档ID:11459794
端午节的佩饰_第1页
1/11

端午节的 佩饰健人 , 旧时 江浙一带 端五时妇 女的一种 饰物 一般 用金银丝 或铜丝金 箔做成 , 形状 为小人骑 虎 , 亦有 另加钟 、 铃 、 缨及 蒜 、 粽子 等的 插在 妇女发髻 , 也用 以馈送 《 清嘉 录 》 云 :“ (五月 五日 )市人 以金银丝 制为繁缨 、钟、铃 诸状,骑 人于虎, 极精细, 缀小钗, 贯为串 ,或有 用铜丝金 箔者,供 妇女插鬓 又互相 献赉,名 曰健人 ” 健人 一说与艾 人同意, 只是以帛易 艾,吴曼 云《江乡 节物词 · 小序 》云 : “ 杭俗 ,健人即 艾人,而 易之以帛 ,作骆虎 状,妇人 皆戴之 , ” 似此 则当有驱 邪辟疫之 作用 ; 一说 即古时的 步摇 , 纯为 妇女装饰 品 (蔡云 《 吴献》 注 )豆娘 , 旧时 端五节妇 女的头饰 多见 于江南 一些 地区亦称 作健人 此物 一说源于 古代的步 摇 , 一说 即艾人的 别样形式 《 清嘉 录 》 引 《 唐宋 遗纪 》 云 : “ 江谁 南北 , 五日 钗头彩胜之制 , 备极 奇巧 凡以 缯销翦制 艾叶 , 或攒 绣仙 、 佛 、 合 、 乌 、 虫 、 鱼 、 百兽 之形 , 八宝 群花之 类 。

绉纱 蜘蛛 , 绮榖 凤麟 , 茧虎 绒陀 , 排草 蜥蜴 , 又螳 蜘蝉蝎 , 又葫 芦瓜果 , 色色 逼真 加以 幡幢宝盖 ,绣球繁 缨,钟铃 百状,或 贯以串, 名曰豆娘 ,不可胜 纪 ”艾虎 , 旧时 端午节驱 邪辟祟之 物 , 也作 装饰品 我国 古代视虎 为神兽 , 俗以 为可以镇 祟辟邪 、 保佑 安宁 《 风俗 通 》 云 : “ 虎者 阳物 , 百兽 之长也 能噬 食鬼魅 , …… 亦辟 恶 ” 故民间多 取虎为辟 邪之用 , 其中 尤以端午 节的艾虎 为最具特 色 艾虎 或以艾编 剪而成 , 或剪 彩为虎 , 粘以 艾叶 , 佩戴 于发际身 畔 端午 节饰戴艾 虎的风习 已经有千 年以上的 历史 宋陈 元规《岁 时广记 》 引 《 岁时 杂记 》 : “ 端午 以艾为虎 形 , 至有 如黑豆大 者 , 或剪 彩为小虎 , 粘艾 叶以戴 之 王沂 公 《 端午 帖子 》 诗 : ‘ 钗头 艾虎辟群 邪 , 晓驾 祥云七宝 车 ’ ” 又清 富察敦崇 《 燕京岁 时记 》 : “ 每至 端阳 , 闺阁 中之巧者 , 用绫 罗制成小 虎及粽子 …… 以彩 线穿之 , 悬于 钗头 ,或系 于小儿之 背,古诗 云 : ‘ 玉燕 钗头艾虎 轻 ’ ,即 此意也 。

”画额 , 时端 午节以雄 黄涂抹小 儿额头的 习俗 , 云可 驱避毒虫 典型 的方法是 用雄黄酒 在小儿 额头画 “ 王 ” 字, 一借雄黄 以驱毒, 二借猛虎 (“ 王 ” 似虎 的额纹, 又虎为兽 中之王,因以 代虎 )以镇 邪 清富 察敦祟 《 燕京 岁时记 》 : “ 每至 端阳 , 自初 一日起 , 取雄 黄合酒洒 之 ,用涂 小儿领及 鼻耳间, 以避毒物 ” 除在 额头、鼻 耳涂抹外 ,亦可涂 抹他处, 用意一致 山西《 河曲县志 》云 : “ 端午 ,饮雄黄 酒,用涂 小儿额及 两手、足 心 , …… 谓可 却病延年 ”长 命缕 , 时端 午节 厌 胜佩 饰 亦 称续 命 缕、 续 命丝 、延 年 缕、 长 寿线 ,别 称 “ 百 索 ” 、“ 辟兵 绍 ” 、 “ 五彩 缕 ” 等 , 名称 不一 , 形制 、 功用 大体相同 其俗 在端午节 以五色丝 结而成索 , 或悬 于门首 , 或戴 小儿项颈 , 或系 小儿手臂 , 或挂 于床帐 、 摇篮 等处 , 俗谓 可避灾除 病 、保佑 安康、益 寿延年 此类节物 的形制大 体有五: 简单的以 五色丝线 合股成绳 ,系于臂 膀 ;在五 彩绳上缀 饰金锡饰 物,挂于 项颈;五 彩绳折成 方胜,饰 于胸前; 五彩绳结 为人像戴 之 ;以五 彩丝线绣 绘日月星 辰乌兽等 物 , 敬献 尊长 。

此俗 始于汉代 东汉 应劭 《 风俗 通 · 佚文 》 :“ 午日 ,以五彩 丝系臂, 避鬼及兵 ,令人不 病瘟,一 名长命缕 ,一名辟 兵绍 ” 以 后相沿成习, 直至近、 现代清 富察敦祟 《燕京岁 时记》记 当时风俗 : “ 每至 端阳,闺 阁中之巧 者,用续 罗制成小 虎及粽子 、 壶卢 、 樱桃 、 桑葚 之类 , 以彩 线穿之 , 悬于 钗头 , 或系 于小儿之 背 ”其中 唐宋时 , 更有 宫廷赐大 臣此种节 物之事 史载 唐代宗兴 元元年端 节 , 宫廷 曾赐百索 一轴 又《 宋史 · 礼志 十五 》 : “ 前一 日,以金 缕延寿带 、彩丝续 命缕分赐 百官节 日戴以入 ”戴香 包 , 香包 又叫香袋 、 香囊 ; 荷包 等 , 有用 五色丝线 缠成的 , 有用 碎布缝成 的 , 内装香料 (用中草 药白芷、 川芎、芩 草、排草 、山奈、 甘松、高 本行制成 ) ,佩 在胸前, 香气扑鼻 陈示 靓的 《 岁时 广记 》 引 《 岁时 杂记 》 提及 一种 “ 端五 以赤白彩 造如囊 , 以彩 线贯之 ,搐使 如花形 ” 以及 另一种 “ 蚌粉 铃 ” : “ 端五 日以蚌粉 纳帛中, 缀之以绵 ,若数珠 。

令小儿带之 以吸汗也 ” 这 些随身携 带的袋囊 ,内容物 几经变化 ,从吸汗 的蚌粉、 驱邪的灵 符、铜钱 , 辟虫 的雄黄粉 , 发展 成装有香 料的香囊 , 制作 也日趋精 致 , 成为 端午节特 有的民间 艺品 戴香 包颇有讲 究老年 人为了防 病健身, 一般喜欢 戴梅花、 菊花、桃 子、苹果 、荷花 、娃娃 骑鱼 、 娃娃 抱公鸡 、 双莲 并蒂等形 状的 , 象征 着鸟语花 香 , 万事 如意 , 夫妻 恩爱 , 家庭和睦 小孩 喜欢的是 飞禽走兽 类的 , 如虎 、 豹子 ; 猴子 上竽 、 斗鸡 赶免等 青年 人戴香包 最讲究 , 如果 是热恋中 的情人 , 那多 情的姑娘 很早就要 精心制作 一二枚别 致的香包 , 赶有 节前送给 自己的情 郎 小伙 子戴着心 上人送给 的香包 , 自然 要引起周 围男女的 评论 , 直夸 小伙的对象 心灵手巧 端午 的禳解、 祛除及避 五毒 百科 知识网 http:如上 所述,端 午在古人 心目中是 毒日、恶 日,在民 间信仰中 这个思想 一直传了 下来 , 所以才 有种种求 平安 、 禳解 灾异的习 俗 其实 , 这是 由于夏季 天气燥热 , 人易 生病 , 瘟疫 也易流行 ;加上蛇 虫繁殖, 易咬伤人 ,所以要 十分小心 ,这才形 成此习惯 。

种种节 俗,如采 药 ,以雄 黄酒洒墙 壁门窗 , 饮蒲 酒等 , 看似 迷信 , 但又 是有益于 身体健康 的卫生活 动 端午 实在可算 是传统的 医药卫生 节 , 是人 民群众与 疾病 、 毒虫 做斗争的 节日 今天 这些卫生 习俗仍然是应 发展,并 应弘扬传 承的端午 的卫生习 俗 ① 采药 这是 最古老的 端午节俗 之一 《 夏小 正 》 载 : “ 此日 蓄药 , 以蠲 除毒气 ” 《 岁时广记 》卷二十 二 “ 采杂 药 ” 引《 荆楚岁时 记》佚文 : “ 五月 五日,竞 采杂药, 可治百病 ” 后魏 《 齐民 要术 · 杂记 》 中 , 有五 月捉蛤蟆 的记载 , 亦是 制药用 后来 有不少地 区均有端 午捉蛤蟆 之俗,如 江苏于端 午日收蛤 蟆,刺取 其沫,制 作中药蟾 酥;杭州 人还给小 孩子吃蛤 蟆 ,说是 可以消火 清凉 、 夏无 疮疖 还有 在五日于 蛤蟆口中 塞墨锭 , 悬挂 起来晾干 , 即成 蛤蟆锭 ,涂于 脓疮上可 使消散 这种 捉蛤蟆制 药之俗 , 源于 汉代 “ 蟾蜍 辟兵 ” 之传 说 又如 湖北监利于端 午 “ 采百 草 ” ,亦 采药草之 俗。

采药 是因端午 前后草药 茎叶成熟 ,药性好 ,才于此 日形成此 俗 ② 沐兰 汤 端午 日洗浴兰 汤是 《 大戴 礼 》 记载 的古俗 当时 的兰不是 现在的兰 花 , 而是菊科 的佩兰 , 有香 气 , 可煎 水沐浴 《 九歌 · 云中 君 》 亦有 “ 浴兰 汤会沭芳 ” 之句 《 荆楚 岁时记 》 : “ 五月 五日 , 谓之 浴兰节 ” 《 五杂 俎 》 记明 代人因为 “ 兰汤 不可得 , 则以 午时取五 色草拂 而浴之 ” 后 来一般是 煎蒲、艾 等香草洗 澡在广 东,则用 艾、蒲、 凤仙、白 玉兰等花草 ; 在湖 南 、 广西 等地 , 则用 柏叶 、 大风 根 、 艾 、 蒲 、 桃叶 等煮成药 水洗浴 不论 男女老幼 ,全家 都洗,此 俗至今尚 存,据说 可治皮肤 病、去邪 气 ③ 饮蒲 酒 、 雄黄 、 朱砂 酒 , 以酒 洒喷 《 荆楚 岁时记 》 : “ 以菖 蒲 (多年 生草本植 物 , 生在水边 , 地下 有淡红色 根茎 , 叶子 形状像剑 , 肉穗 花序 根茎 可做香料 , 也可 入药 )或镂 或屑 ,以冷 酒 ” 蒲酒 味芳香 , 有爽 口之感 , 后来 又在酒中 加入雄黄 、 朱砂 等 。

明谢 肇淛 《 五杂 咀 》 :“ 饮菖 蒲酒也 …… 而又 以雄黄入 酒饮之 ” 明冯 应京《月 令广义 》 : “ 五日 用朱砂酒 ,辟邪解毒 , 用酒 染额胸手 足心 , 无会 虺 (古书 上说的一 种毒蛇 )蛇之 患 又以 洒墙壁门 窗 , 以避 毒虫 ”此俗 流传较广 至今, 如广西宾 阳,逢端 午时便有 一包包的 药料出售 ,包括雄 黄、朱耒 、 柏子 , 桃仁 、 蒲片 、 艾叶 等 , 人们 浸入酒后 再用菖蒲 艾蓬蘸洒 墙壁角落 、 门窗 、 床下 等 , 再用酒涂 小儿耳鼻 、 肚脐 , 以驱 毒虫 , 求小 儿平安 另外 有的地区 还用雄黄 酒末在小 孩额上画 “ 王 ”字, 使小孩带 有虎的印 记,以用 虎辟邪 这些活动 ,从卫生 角度来看 ,还是有 科学道理 的 雄黄 加水和酒 洒于室内 可消毒杀 菌,饮蒲 洒也颇有 益 ④ 采茶 、 制凉 茶 北方 一些地区 , 喜于 端午采嫩 树叶 、 野菜 叶蒸晾 , 制成 茶叶 广东 潮州一 带,人们 去郊外山 野采草药 ,熬凉茶 喝这对 健康也有 好处 在端 午设置种 种可驱邪 的花草, 来源亦久 最早的 如挂艾草 于门 , 《荆 楚岁时记 》 : “ 采艾以 为人 , 悬门 户上 , 以禳 毒气 。

” 这是 由于艾为 重要的药 用植物 , 又可 制艾绒治 病 , 灸穴 ,又可 驱虫 五月 文含艾油 最多 , (此时 正值文生 长旺期 )所以 功效最好 , 人们 也就争相 采艾了 除采 艾扎作人 外 , 也将 艾扎作虎 形 , 称为 艾虎 , 《 荆楚 岁时记 》 注文 云 : “ 以艾 为虎形 , 或剪彩为 小虎 , 帖以 艾叶内人 争取戴之 ” 同时 也在门上 挂蒲束及 葛蒲削的 蒲剑 , 蒲束 扎的蒲龙 《帝 京岁时纪 胜 》 : “ (端午 )插蒲 龙艾虎 ” 《清 嘉录》卷 五 : “ 戴蒲 为剑,割 蓬作鞭, 副以桃梗蒜 头 , 悬于 床户 , 皆以 却鬼 ” 桃梗 是辟邪之 吉物 , 蒜头 被认为是 象征武器 铜锤 , 与蒲 剑 、蓬鞭 相配 , 以赶 却鬼祟 另外 还焚烧艾 蒿等以驱 赶蚊蝇 在湖 南 、 浙江 等地则采 葛藤挂于 门相上 ,传说葛 藤是锁鬼 的铁链子 ,可驱鬼 辟邪与采 药 、 采艾 蒲等相联 系的有蹋 百草 、 斗百 草等游戏 , 是古 人往野外 游艺之遗 俗 后来发展 成为插花 等装饰艺 术民间 认为五月 是五毒 (青蛇 、 蜈蚣 、 蝎子 、 壁虎 和蟾蜍 )出没 之时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