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459576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人(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做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人,考点一 感受法律的尊严 1.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1)由_制定或认可。 (2)靠_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_。,国家,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2.法律具有哪些作用? (1)规范作用。 我国法律作为_的体现,通过规定_,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_。 (2)保护作用。 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是_的保障。 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_。,人民意志和利益,权利和义务,合法有效的准绳,国家生活,合法权益,3.法律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1)应尽的责任:_。 (2)应树立的价值标准:_。 4.什么是违法行为

2、?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_的行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法律所禁止,5.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民事法律法规,刑法,6.什么是犯罪?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_的 行为。 7.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1)_最本质特征。 (2)_法律标志。 (3)_必然后果。,刑罚处罚,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8.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是怎样的?,严重,行政法律,民事,9.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1)树立_,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 _的人。 (2)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不良 心理和行为,做一个_的人。 (3

3、)要从_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 良习气,防患于未然。,法律意识,守法,有道德,小事,考点二 法律护我成长 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未满_的公民。 2.国家为什么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代表着_、_,肩负着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 _能力。,18周岁,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自我保护,3.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两部法律: _、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及其主要内容(要求)是什么?,未成年人保护法,监护职责,受教育,学校等教育机构,教育和发展,生命安全,

4、全社会,社会文化保护,劳动保护,5.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有哪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 帮助的机构有哪些? (1)常用的有效手段:_手段。 (2)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_手段, 包括:_诉讼、民事诉讼、_诉讼(民告官)。 (3)机构: 法律服务所;_;公证处;_ 等。,非诉讼,诉讼,刑事,行政,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6.我们身边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_;(3)打架斗殴、 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_;(5)偷窃、故意毁坏财 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 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 人_的营业性歌舞

5、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_的不良行为。,管制刀具,索要财物,不适宜进入,社会公德,7.我们身边常见的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 (1)纠集他人_,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_;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_的行为。,结伙滋事,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严重危害社会,8.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危害? (1)影响青少年的_,甚至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 给青少年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2)任其发展会最终走上_,给家庭带来无尽的 伤害和悲痛

6、; (3)给_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心理健康成长,违法犯罪的道路,国家、社会,9.为什么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1)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_。 (2)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 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滑 向_。 (3)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_为耻。,演变的过程,犯罪的泥潭,违法乱纪,高频考点一 走近法律 【典题示范】 (2014贺州中考)东南网2013年12月18日报道:福州市原副市长杨爱金因收受贿赂,经法院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人民币200万元,已追缴在案的受贿赃款806.156

7、6万元、美元2.8万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这表明(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解决纠纷、协调关系的唯一方式 C.违法行为必受刑罚处罚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答题指导】 (1)审清题干,找关键信息:福州市原副市长杨爱金被判刑。 (2)审核选项,排除错误选项或无关项: A项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未体现; 法律是解决纠纷、协调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B项说法错误; 违法行为不一定犯罪,因此也不一定受刑罚处罚,C项错误; D项与题意要求一致,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体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D,【安徽全国考题回访】 1.(2014云

8、南中考)下列关于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仅对违法犯罪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法律同道德、纪律一样,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合法权益 A. B. C. D.,【解析】选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以观点错误,不可取;观点错误,道德、纪律是靠人们自觉遵守,不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所以排除包含或的选项,只有C项是正确的。,2.(2014广东中考)十二届全国人大一审通过安全生产法修正案,把安全发展战略写进安全生产法。这说明法律的特征是 (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B

9、.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C.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我国法律具有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功能,【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安全生产法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一特征,没有体现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和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以A项正确,B、C两项不合题意,D项不是法律的特征。,3.(2014常德中考)小强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所以进入初中刚读完一学期,他的父亲就坚决让他停学,令他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而当老师家访做小强父亲的工作,说到“阻止子女上学是违反法律的”时,小强的父亲却十分恼怒地说:“什么法律不法律,在我的家里,我的话就是法律!

10、小强听我的话就是遵守法律!” 请问:小强父亲的话是法律吗?为什么?,【解析】本题结合小强父亲的话来考查学生对法律的特征的理解。题目实际有两个小问题,第一小问是对小强父亲的话正确与否作出判断,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这句话是错误的。第二小问分析原因可以从法律的定义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小强父亲的话不是法律。因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高频考点二 预防违法犯罪 【典题示范】 (2014广东中考)2014年5月23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汉、刘维死刑。这是因为( ) A

11、.他们实施了不道德、非正义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B.他们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C.任何人实施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D.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触犯我国刑法,【答题指导】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刘汉、刘维被判处死刑。 (2)选项选正排错: 刘汉、刘维因组织黑社会、故意杀人的行为被判处死刑,说明受到了刑罚处罚,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他们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所以D项正确; A项错误,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受法律制裁; 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不是他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是做了法律禁止的事; C说法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12、答案:D,【安徽全国考题回访】 1.(2014玉林中考)下列关于违法与犯罪关系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B.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C.违法与犯罪是一致的 D.违法与犯罪是相互包含的 【解析】选A。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 罪行为)和违宪行为,由此可知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犯 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2.(2014武汉中考)尹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处以罚金;佘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十天。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A.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民事违

13、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确认识不同种类的违法行为。罚金是对犯罪分子的刑罚处罚,表明尹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即刑事违法行为;拘留是对一般违法分子的行政处罚,表明佘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3.(2014宁波中考)下面是蓉蓉上学某一天的“所见”“所闻”“所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情景一 【见】 清晨,蓉蓉来到学校,见门口多了一位警察。班主任告诉蓉蓉,为了保护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我市开展了社区民警进校园活动。同时,我校也更新了校园监控设备。,情景二 【闻】 下午,蓉蓉听了一场法制讲座。校长讲述了某中学学生小张受校外“大

14、哥”的影响,经常旷课、抽烟、上网吧,父母对此不闻不问。后小张与“大哥”在一起持刀抢劫时被抓,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情景三 【行】 法制讲座后,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为“远离犯罪,怎样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班会活动。蓉蓉和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情景一中的这些变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些特殊保护? (2)结合情景二,分析小张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从加强自我防范的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保护未成年人、预防违法犯罪。第(1) 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规 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判断是哪一方面的保护,首先要 看实施保护的主体,在情

15、景一中,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主体是 “我市”和“我校”,因此主要体现了社会保护和学校保护。 第(2)问,小张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需要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 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受校外大哥的影响,经常旷课、抽 烟、上网吧,父母对此不闻不问。”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张交友不慎,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父母没有尽到家庭保护的责任,疏于管教,当然他所处的学校和校外的环境对他也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等。第(3)问,根据情景三“远离犯罪,怎样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班会活动,可以看出做一个合格公民需要远离犯罪,这就需要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谨慎交友;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等。,答案:(1)社会保护和学校保护。 (2)交友不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