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580172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一、地域范围:我国境内二、当事人范围: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综合性法律,但并没有将全部劳动关系均列入调整范围。根据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以及国家原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从劳动关系的主体主讲,劳动法调整下列范围的劳动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1.用人单位范围:用人单位一般是指能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使用劳动力并给付劳动报酬的组织。由以上规定可知,劳动法所称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1)企业,企业是指从事产品

2、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单位。根据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均适用该法。要求具备两个条件。以该企业在我国境内为界限,这与企业的出资国别无关。以该企业依照工商管理法规核准登记并领取了营业执照。包括: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和涉外企业等等,或者说国有、集体、外资、合资、联营、私营、股份制等。2)个体经济组织,一般是指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第1款)。一般而言,个体经济组织包括三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但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但经工商

3、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前两种涵盖“企业”中,当然受劳动法调整,第种,我们认为只要登记注册并招用雇工就应适用劳动法,不应以是否必须以“雇工7人以下”为条件;相反,虽然以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但并没有招用雇工,例如,人们通常所称的“夫妻老婆店”这样的个体经济,因没有雇工而不存在劳动关系,故不能适用劳动法。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与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是指从事国家管理或行使国家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独立活动经费的中央或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即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的各委、办、局等),

4、国家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军事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人民解放军各级机关或单位)。事业组织。事业组织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如:中央和地方向新闻、出版、电影、博物馆、剧团、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医药卫生等单位。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社会团体是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党派团体、人民群众团体、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以及各种经济技术咨询、宗教团体、爱好者团体、其他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

5、体作为劳动法的适用对象是有条件的。即根据现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只有在通过劳动合同或应实行劳动合同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时,才适用劳动法。事业组织适用劳动法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其二是通过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或应通过劳动合同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系的事业组织(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规定注意两点:首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不适用劳动法。因为国家公务人员经国家依一定程序任命,代表国家执行公务,不是履行劳动义务,其待遇国家统一规定,财政统一拨付,人事国家统一调配,双方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6、其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果适用劳动法,劳动者必须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这里的劳动者不受国家人事部门统一调配,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经双向选择,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主要包括:a.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b.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员;c.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统一的劳动市场将日趋扩大完善,随着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雇佣劳动关系将越来越普遍,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将逐步扩大。劳动者范围:从广义上讲,

7、劳动者是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从狭义上讲,劳动者仅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参加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能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独立给付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包括我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劳动者是劳动关系中与用人单位相对应的法律概念,它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第2条和相关的劳动规章规定,适用劳动法调整的劳动者包括以下人:1与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这表明,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

8、劳动,就适用劳动法。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例如:国家机关聘用的门卫、清洁工等。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人员例如:股份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5党群专职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劳动法实施后,原劳动部已明确指出,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也是职工的一员,应依照劳动法的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于有特殊规定的,可以按有关规定办理。经理由其上级部门聘任(委任)的,应与聘任(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公司制的经理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与

9、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在同一用人单位内,各种不同的身份界限随之打破。用人单位内的全体职工统称为劳动者,他们都应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岗位等。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一方。根据劳动法第2条,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的规定,下列人员不是劳动法上所称为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1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公务员依法行使国家职权的行为,不是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国家职权不能作为合同的对象,从而不能把公务员祝为雇员。我国当前采取的是公务员和非公务员分别立法的模式,公务员劳动关系,由国家

10、公务员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规范。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如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适用劳动法。2农村劳动者(或称农业劳动者、农民)毫无疑问,农民属于劳动者的范畴,但农民劳动关系是否由劳动法调整,争议很大。现在立法的态度是,农村劳动者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合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农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但是,如果作为乡镇企业的职工或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与相应的企业、雇主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仍应是劳动法的适用范围。3现役军人正在服役的军人肩负着保卫祖国和人民安全的重任,这是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任何国家均规定现役军人不适用劳动法。4家庭保姆家庭保姆是

11、否适用劳动法,各国规定不同,有的国家规定家庭保姆适用劳动法。但大多数国家规定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我国也是如此。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是否适用劳动法。一般来讲,在事业单位中,从大中专以上学校毕业的在一定技术或有一定知识程度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均为干部身份(包括教师和医生)。但根据目前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大批像教师、医生这样的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既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人员,同时又不是劳动法所调整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事业单位的劳动者。这样,这些劳动者与所在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处于无法调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投诉无门。为了弥补上述空白,国家人事部曾颁布过处理事业单

12、位与其职员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规定,但该规定的颁布仅是有关部门有心无力的行为,在客观上不能起到解决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纠纷的作用。因为依该规定成立的仲裁机构所作出的裁决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对争议的裁决无实体法依据。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否适用劳动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根据劳动法第16条第2款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以立法的形式明文规定了劳动合同的重要地位。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但劳动关系的存在并非仅能由书面的劳动合同所证明。只要劳动者已成为某一用人单位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并能提供证据,即可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只不过当事人形成的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就事实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看,双方当事人虽然没有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已通过各自的行为作出了表示,即双方就建立劳动关系这一意思表示在行动上已达到一致,劳动关系已经存在。因此,未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仍应适用劳动法。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